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概述]第九节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起源于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其后又成功地上市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合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确立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中的地位。20世纪70~90年代,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地贝卡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及依替米星相继出现,表明通过半合成的途径可成功地获得对早期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有效且不良反应较低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 ﹒合理的临床用药氨基糖苷类耐药菌与抗生素的用量、种类、用药方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因此,合理的临床用药也是减少细菌耐药、提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
——《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
书名:《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
栏目: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 > 上篇 抗感染药物总论 > 第二章 细菌耐药机制
作者:王 睿
参编:牟善初,朱元珏,陈良安,郭代红,刘又宁
页码:86-88
版本:1
出版时间:2005-1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