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文献资料]二、核糖体保护蛋白

核糖体保护作用作为一种耐药机制最早在链球菌中发现,具有核糖体保护基因的细菌对四环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中度耐药。而耐药细菌可以产生一种核糖体保护蛋白( 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s , RPPs ) ,能促使已结合的四环素移位,缩短游离四环素的半衰期,从而弱化了四环素的抑制作用,导致耐药性。可以确定上述基因与核糖体构象改变、抑制四环素类与核糖体结合或解离有关,但不影响蛋白质合成。EF-G在核糖体存在下能羟化GTP ,而TetM也具有核糖体依赖的GTP活性。TetM和EF-G在核糖体上有共同的结合位点,因此TetM蛋白必须先从核糖体解离下来才能允许EF-G结合核糖体从而介导蛋白结合。H :表示核糖体16SrRNA中的螺旋.

……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书名:《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栏目: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 第三篇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耐药性检测和研究方法 > 第十八章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 第二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作者:张卓然 张凤民 夏梦岩
参编:王镇山,付英梅,刘克辛,孙文长,王 丽
页码:368-372
版本:2
出版时间:2017-04-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