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其他抗组胺药物过程中,法国Rhone‐Poulenc 实验室的化学师和酚噻嗪类药物专家Paul Charpentier 在1950年合成了一种全新的吩噻嗪类衍生物——氯异丙嗪(氯丙嗪),法国外科医生Henri Laborit 最早将氯丙嗪用于他的外科患者,发现其抗组胺作用弱,却具有强镇静作用,可引起“人工冬眠”,可让患者表现安静放松、对环境和创伤明显淡漠、失去体温调控,但却没有意识的丧失,且维持了患者的精神功能和智力状态。 随着氯丙嗪在临床广泛应用,不久,精神科医生就发现较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药源性帕金森征(Parkinsonism)症状和体征,以及静坐不能和运动不能,并称之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以涉及不自主的肌肉运动为主。 1959年合成的氯氮平,在化学结构上属于苯二氮类药物,是第一个既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而又不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也被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typical anti psychotics)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s)。至此,氯氮平作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先驱而激起了精神药理学界寻找新药的强烈兴趣,在90年代后,逐渐推出了其他一些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被认为具有广谱的临床效应和较少的锥体外系反应危险性。近年来,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conventional antipsychotics)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first‐gener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