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概述]三、作用靶位改变

‐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专一地结合细菌内膜上的靶位点,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共价结合,故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PBP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参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转肽酶,羧肽酶和内肽酶。诱导性PBP的出现。由PBP介导的耐药性在G +比G -中更常见和重要,其中最常见的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性一旦出现,同源的PBP染色体基因可部分转移至相关菌株,在细菌中快速扩散(克隆扩散)而造成严重威胁。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用攻击不同的PBP来杀死细菌。故临床上抗菌药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尽可能地以病原学诊断为标准,不可滥用。

……
——《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
书名:《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
栏目: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 > 上篇 抗感染药物总论 > 第二章 细菌耐药机制 > 第八节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作者:王 睿
参编:牟善初,朱元珏,陈良安,郭代红,刘又宁
页码:85
版本:1
出版时间:2005-1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