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的5‐羟色胺(5‐HT)只占人体总量的2%,其合成始于色氨酸。色氨酸被色氨酸羟化酶羟化,形成5‐羟色氨酸(5‐hydroxytryptophan,5‐HTP),然后,5‐羟色氨酸迅速地被5‐羟色氨酸脱羧酶脱羧形成5‐HT。如同DA 一样,通过5‐HT 转运体进行再摄取是结束5‐HT 神经传导的基本机制。5‐HT 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表明,猴子和人类脑干的中缝核可以分成吻侧和尾侧两部分。吻侧中缝核的5‐HT 神经纤维主要投射到大脑皮层和其他皮层下区域,而尾侧中缝核的纤维则到低位脑干及脊髓。鉴于吻侧中缝核向大脑皮层及前脑边缘结构输送5‐HT 在功能上和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下面主要讨论吻侧中缝核以及它的神经投射。中缝核当中,最具多样性的是背侧中缝核,它位于中央灰质、大脑导水管(aqueduct)和第四脑室的腹侧,根据灵长类脑5‐HT 神经元的分布与密度,背侧中缝核可以分为五个亚核,在这些亚核当中,腹外侧亚核在整个脑干中表现的密度最大。正中缝核吻侧方的5‐HT 神经元沿着中线浓密地聚集在一起;而在尾侧一方,核向外扩展构成其颇具特色的桶形外观(barrel‐shaped),这种外形是由于侧正中缝核(paramedian raphe nuclei)的扩展所导致的,它跨越中线,不仅含有神经元,同时也含有来自更靠近尾侧核团的5‐HT 轴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