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利奈唑胺(linezolid)属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其化学全称为(S)[-N-3-氟-4(4-吗啉)苯-2-氧-5-噁 唑-甲基]-乙酰胺,利奈唑胺主要作用于各种革兰阳性菌、诺卡菌和分枝杆菌,但对革兰阴性杆菌无效。利奈唑胺主要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作用位点在50S核糖体亚基23S rRNA的第5功能区,可阻止50S与30S亚基结合成70S核糖体。噁唑烷同类药物是一类完全人工合成制剂,在自然界不存在天然耐药现象,因此最初人们不会想到很快出现耐药,但事实是临床应用不久即出现了临床耐药株。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的主要耐药机制为:①23S rRNA V结构区基因点突变,以大肠埃希菌核酸碱基序列作定位参照,G2576T为常见耐药突变位点,此外,还有G2505A、G2512T、G2513T等,以上突变影响利奈唑胺与作用靶位结合,而影响抗菌活性;②通过核苷酸片段缺失、序列改变、替换以及插入修饰编码核糖体蛋白L4、L3的rpl/D、rpl/C基因序列,影响肽酰转移酶的空间构象,降低利奈唑胺与靶位结合力而影响药物抗菌活力;③获得cfr耐药基因,cfr耐药基因可通过甲基化转录后的rRNA(A2503)使其构象改变而影响利奈唑胺与靶位的结合,应该注意的是cfr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在不同种属菌株间进行横向播散,因而容易造成医院内爆发流行。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