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机械性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本身正常,而红细胞生存的外界环境异常,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统称为外源性溶血性贫血。这些外环境的改变可为急性或慢性过程,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性异常。外源性溶血性贫血大多数为免疫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仅为少数。临床上见到的外源性溶血性贫血可发生于红细胞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及不同环节。如:心脏及血管病变对红细胞的挤压剪切作用;红细胞在微循环中的撕裂;寄生虫对红细胞的破坏;巨噬细胞和增生脾脏的吞噬作用加强,增加对红细胞的吞噬作用;脾增大;化学、物理因素、生物毒素及氧化损伤也可导致红细胞的直接破坏。一般而言,只有一些过度强烈的损伤方引起血管内溶血。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因素作用于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形态改变和变形能力下降,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而发生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受到机械剪切力及在粗糙环境中摩擦割裂,细胞可被切去一部分。被部分切除的红细胞仍能重新封闭生存一段时间。若红细胞被分割为多个碎片则裂解,称为红细胞破碎综合征。

  • 首页
  • 血液病学
  • 红细胞系统
  • 机械性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 关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红细胞破碎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综合征。其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形状各异的破碎红细胞和球形细胞。这种贫血可发生于多种伴有微小血管病

      1
    •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研究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微血管病变为基础的综合征。临床特点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自1955年Gasser首次报道本病以来,国外已有

      2
    • 妊娠相关的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

      先兆子痫及子痫先兆子痫主要表现为孕期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子痫除了这几个特点之外,还有癫痫发作。两者均可出现肾、肝及心脏的病变。血液系统的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

      3
    • 肿瘤播散的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发生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约0~25%可产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以胃癌最多见,可达半数以上。其次为乳腺癌、肺癌和胰腺癌等,偶见于没有转移的甲状腺瘤和盆腔良性肿瘤。这些

      4
    • 化疗相关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有很少一部分接受化疗的患者,出现类似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表现。这些患者绝大多数使用丝裂霉素C与其他化疗药如阿霉素和氟尿嘧啶等组成的化疗方案,

      5
    • 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自1951年Hufnagel首次引入人工瓣膜治疗心脏瓣膜病以来,人工心脏瓣膜经历了笼球瓣、笼蝶瓣、侧倾蝶瓣和双叶瓣的发展,改善了人工瓣膜的衰竭和损坏。但各类人工瓣膜手术后,均可引

      6
    •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是由于手掌、脚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与坚硬物体反复剧烈撞击,造成红细胞机械性损伤,从而导致一过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的一种病症。因1881年Fleischer所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