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形态结构,重点介绍了近年对这两种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性慢反应中的作用,肥大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肥大细胞对细菌免疫反应的调节,以及嗜碱性粒细胞的多异性及与肥大细胞的关系等。
用常规组织固定和加工的实验方法很难适应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研究之需,较理想的图像可以通过1μm厚薄的切片和附装的超微结构显示装置而获得。超微结构观察显示,人嗜碱
1嗜碱性粒细胞是外周血白细胞种群中最小的群体,其细胞表面有高亲和性IgE受体(FcεRI)。通过特异性抗原或抗IgE抗体与IgE分子交联,又或通过抗FcεRI抗体与Fc&epsilo
2尽管哺乳动物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生化和功能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它们并不是相同的细胞。虽然19世纪后叶,Paul Ehrlin(1879)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总的来说,迄今对嗜碱
3肥大细胞是Paul Enrlich于1800年首先发现。现已确定肥大细胞存在于小血管和后毛细小静脉邻近的组织中,并在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早期起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肥大细胞分布在结缔
4成熟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形态、演化史、组织分布、介质生成和对药物的反应上均不相同。尽管如此,两种细胞在攻击行为方面有许多相似处。从鼠类细胞获得的两种细胞在这
5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与FcεRI交联反应过程中需脾酪氨酸激酶(Syk)激活,已筛选出称作C-13的Syk抑制剂并确定C-13的结合需Syk精氨酸68,谷氨酸121和谷氨酸155。C-13是一种
6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正常水平常难以准确界定,近年来流式细胞术结合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测定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正常成年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比例为0~2%。研究表明,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随年龄、性别及季节而变化。
7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诊断标准SM变异型SM变异型及其诊断标准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ASM)本病少见,但临床表现严重且多变,常呈间断性发作并有进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