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诊断标准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诊断标准

SM变异型

SM变异型及其诊断标准

SM变异型及其诊断标准

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ASM)

本病少见,但临床表现严重且多变,常呈间断性发作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本病临床症状主要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多有关,常见症状包括:面色潮红、荨麻疹、瘙痒、头痛、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周围神经病和神经性心理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甚或休克。皮肤损害表现不一,包括高色素性斑疹及丘疹、浸润性结节、Darier’s征(+);部分患者可无损害,但常伴Darier’s征(+)或一过性丘疹样皮疹。肥大细胞浸润性症状有淋巴结肿大(30%)、肝大(50%)、脾大(50%)、骨痛(65%)、骨折及严重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腹泻、腹痛及胃出血等)。血象检查可正常,严重病例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约1/4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若外周血中出现肥大细胞则提示已发展为白血病。血浆及尿组胺水平增高与病情活动性密切相关,目前最常用于判断肥大细胞增殖与活化的方法为测定24小时尿组胺的排泌量,由于尿组胺排泌量增高程度不如其代谢产物(主要为1-甲基-4咪唑乙酸),故本方法敏感性较低;检测1-甲基-4咪唑乙酸则有助于提高其敏感性。胃肠道钡餐检查可见胃及小肠黏膜呈结节样增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亦不少见;骨骼拍片可有单发性或弥漫性骨质疏松,成骨性及溶骨性损害。骨髓病理活检对确定本病极为重要,可见骨小梁旁区及血管周边区或弥漫性肥大细胞增多,并可有显著骨髓纤维化。损伤处皮肤活检证实有肥大细胞积聚;肝脏活检示门静脉区肥大细胞浸润;淋巴结活检示结构完整,但亦有明显肥大细胞浸润;肝脏及淋巴结活检还可示有纤维化。临床上典型病例不难诊断,而非典型病例诊断较为困难,生化检查无特异性,组织病理检查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本病需与特发性过敏症、类癌综合征及其他各种面色潮红综合征相鉴别。

本病治疗应高度个体化。目前多主张应用下列药物进行分级治疗:H1-R拮抗剂(氯苯那敏等)用于治疗面色潮红、荨麻疹、头痛和胃肠道症状等;H2-R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能减少胃酸分泌,用于治疗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色苷酸二钠具有保护肥大细胞膜作用,从而减少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可减轻腹泻及腹痛等;酮替芬为肥大细胞活化抑制剂,对面色潮红明显者尤为适宜,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类固醇类吲哚美辛可阻断肥大细胞合成前列腺素D2(PGD2),适用于严重面色潮红及血管虚脱症患者;部分患者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有益,文献报道可减轻皮肤及胃肠道的症状。IFN-α对于部分ASM和冒烟型SM患者有一定疗效。克拉屈滨或2-CDA可用于IFN-α耐药或无效的ASM进展期患者。低血压或休克时可紧急注射异肾上腺素。此外,避免肥大细胞刺激因素(如酒精、高温、焦虑及精神紧张等)对绝大多数患者极为重要。以c-kit为靶点的靶向治疗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依马替尼是针对c-abl、PDGFR和c-kit三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瘤疗效良好。但由于肥大细胞增多症大多存在耐依马替尼的D816V突变,因此,依马替尼只能用于D816V突变阴性患者。目前其他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KC412、达沙替尼和semaxinib(SU5416)用于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正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多种分子靶向抑制剂如NF-κB抑制剂IMD-0354,Hsp90抑制剂17-AAG正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如抗CD44、抗CD52、抗CD33和抗CD25抗体目前处于临床研究初期。本病病程及预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所累及的器官系统有关,一部分患者可发生恶性变(肥大细胞白血病、AML及恶性淋巴瘤等),生存期一般少于2年。

肥大细胞白血病(MCL)

本病极为罕见,国内有个别病例报告。患者可有发热、畏寒、体重减轻、疲劳感、严重腹部绞痛、腹泻、面色潮红、瘙痒及骨痛,十二指肠溃疡常见,肝脾淋巴结肿大极为常见;一般均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水平高低不定,(10~150)×109/L;外周血及骨髓中肥大细胞比例显著增多,骨髓液涂片中肥大细胞占有核细胞≥20%,典型病例肥大细胞占循环血中有核细胞≥10%;若肥大细胞占循环血中有核细胞<10%,即诊断为“非白血性”肥大细胞白血病变异型。MCL为罕见且高度侵袭性的SM亚型,其骨髓所见为肥大细胞弥漫性密集浸润,脂肪细胞和正常造血细胞显著减少。肥大细胞呈现显著的不典型性,胞质颗粒少,核型不规则呈单核细胞样或双叶核(幼肥大细胞),甚至可见异染性原始细胞,部分病例可见明显核仁;电镜显示肥大细胞颗粒具有特征性的漩涡样超微结构。联合化疗适用于本病,常用药物有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阿霉素和长春新碱等,但化疗效果不够满意。

(白洁 薛艳萍 郑以州)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