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Barrett食管发病机制和诱因]

从人类组织胚胎学看,在胎儿早期,食管被柱状上皮覆盖,5~6个月后,从食管中段开始,鳞状上皮代替柱状上皮,然后向两侧方向发展。假设如果这一发展中断,柱状上皮就形成岛状或片状存留于食管,形成先天性BE。但是,大量的新生儿解剖资料几乎都显示,新生儿食管的异位性胃黏膜岛样的改变和胃‐食管结合部并没有连续性,也不是全周性改变,和BE的改变是不一样的。甚至有报道,新生儿解剖检查几乎找不到柱状上皮。从这些研究可推测Barrett上皮细胞的组织学变化是后天获得性形成的。目前考虑这种后天获得性来源的可能机制为:①胃柱状上皮 ......

——《2006消化系统肿瘤新进展》
书名:《2006消化系统肿瘤新进展》
栏目:2006消化系统肿瘤新进展 > 第五章 Barrett食管和BE腺癌的诊治进展
作者:蔡洪培 陈岳祥 谢渭芬
参编:王俭,王兴鹏,王明荣,刘全达,刘苏
页码:49-50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