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证实,引起假膜性肠炎的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有毒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在假膜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细菌本身不会引起假膜性肠炎的发生。两种毒素的作用是协同的,先由A毒素引起肠道黏膜的损伤,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并激活上皮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导致c AMP增加而引起Na +分泌增多,在A毒素作用的基础上B毒素发挥细胞毒作用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素渗出及假膜的形成。具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低水平抗A毒素Ig G的儿童易出现复发性假膜性肠炎,而临床研究也证明,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控制反复发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