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治疗]一、喹诺酮类抗支原体活性

自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萘啶酸(Nalidix acid,NA)以来,初期开发一系列无氟取代的衍生物,称为第一代喹诺酮,除NA外,还有奥索利酸(Oxolinic acid,OA)和吡咯米酸(Piromidic acid,PA)。20世纪70年代上市了第二代喹诺酮,代表品种为吡哌酸(Pipemidic acid,PPA),它扩大了抗菌谱,具抗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作用,口服吸收及组织渗透性良好,体内不易被代谢。对完全耐红霉素的支原体如颊支原体、Mf、Mh、口腔支原体、唾液支原体等,司帕沙星仍具有高度抑制 ......

——《支原体学》
书名:《支原体学》
栏目:支原体学 > 第一篇 支原体学基础 > 第十三章 抗支原体药物及耐药性 > 第三节 喹诺酮类药物
作者:吴移谋 叶元康
参编:赵季文,宁宜宝,寿成超,毕丁仁,武济民
页码:108-110
版本: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