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2﹒脑内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目前IMBs病因不明,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老年和其他脑细小动脉病变。一般来讲,微小血管病变首先是动脉中层肌细胞的受损,引起纤维素样物质在内膜的沉积。然后内膜增厚,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导致小动脉硬化,促进形成颅内微动脉瘤,进而发生破裂导致出血。Charcot‐Bouchard微动脉瘤的瘤壁薄弱、纤维化,且缺乏弹力纤维层和平滑肌层,高血压可以使血管在形成微动脉瘤之前或之后破裂。因此,高血压和老年性脑内细小动脉病变可能是多数IMBs的主要病理基础,但对于皮层‐皮层下区域的IMBs需考虑是否有CAA的存在或与高血压 ......

——《缺血性脑血管病学》
书名:《缺血性脑血管病学》
栏目:缺血性脑血管病学 > 第五篇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问题 > 第十章 脑内微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换 > 第一节 脑内微出血的简介
作者:罗祖明 丁新生
参编:王拥军,董强,曾进胜,冯美江,徐严明
页码:860-861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