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二、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类型

自20世纪90年代起,心力衰竭的治疗模式就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表现为神经内分泌模式以ACEI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将β受体阻断剂由过去的禁忌转变为常规用药。治疗模式转变的结果是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其前提是要保证药物选择的正确和足够的药物剂量。另外,心力衰竭的其他研究机制还包括有:垂体加压素、前列腺素、心房利钠肽、血管内皮素、心室分泌的脑啡肽等因子与肽类致心力衰竭机制。液体渗出最初仅在体力活动时发生,到晚期则休息时亦有渗出发生,此时患者活动时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夜间端 ......

——《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
书名:《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
栏目: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 > 第六章 心力衰竭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作者:胡大一 向小平 张仁汉
参编:顾复生,许玉韵,王佩燕,王贵松,宁新惠
页码:214-215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