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治疗]第四节 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也称抗过敏药物,随着药理学的不断发展,目前抗组胺药物已经发展到六大类近百种品种。临床上,通常将抗组胺类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氯苯那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第。二、三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另外,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是通过减低或消除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而发挥作用,所以也在抗组胺药物中讨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通常在口服后2~6小时达峰值血药浓度,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通常在口服后0.5~1小时达峰值 ......

——《临床眼科免疫学》
书名:《临床眼科免疫学》
栏目:临床眼科免疫学 > 第三篇 眼病的免疫治疗 > 第十一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作者:杨朝忠
参编:杨培增,张美芬,卢弘,皮裕琍,于纤其
页码:354-35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