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和病理】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子孢子表面的以N -乙酰- D -氨基葡萄糖残基为末端的糖蛋白可能有助于子孢子附着于宿主细胞。由于虫体的寄生与繁殖,使小肠上皮细胞广泛受损,绒毛萎缩从而导致小肠细胞功能紊乱。有人推测,微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霍乱样肠毒素,使小肠近端的上皮细胞产生环腺苷酸并排出大量液体和电解质。实验证明,微小隐孢子虫可使由葡萄糖激发的Na +和水的吸收明显受损,同时发现被隐孢子虫侵入的小肠上皮细胞中的前列腺素E2的含量增加,从而加剧了Cl -的主动分泌并使中性NaCl的吸收受到抑制。在肺部隐孢子虫 ......

——《感染病学》
书名:《感染病学》
栏目:感染病学 > 第十章 原虫感染 > 第五节 隐孢子虫病
作者:李兰娟 王宇明
参编:宁琴,李刚,张文宏,万谟彬,李智伟
页码:477-478
版本:3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