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传统的史书,包括与“产术”有关的古医书,如隋朝的《产经》、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方·妇人方》以及《经效产宝》等著作,可以了解到在古时候人们同样认为:生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却又危险的事,要保证生产过程没有危险,为产妇提供帮助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传统的为产妇提供帮助的“助产者”一般是生过孩子、年龄40岁以上(北京首届助产学校30名学员的平均年龄是54岁)以及受本地人尊敬的女性,她们的年龄、声誉和个人生孩子的经历是从事这份工作的“文凭”,这和古代雅典的助产士相似。古时候妇女难产,男性医者被请到家诊治开方,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