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氮平(clozapine,商品名:Clozaril)于1958年首先在瑞士合成,60年代开始临床应用,当时的精神科领域对这一较少引起肌张力增高的药物是否可以成为有效的抗精神病药,多数人都持相当怀疑的态度。根据当时抗精神病药的“传统信条” 认为,抗精神病药的基本特征必须同时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而氯氮平并不具有此特征。 Griffith 及Saamerli 于1975年报道,芬兰有13例服用氯氮平的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其中8例患者死亡,这导致临床上氯氮平应用的显著减少,也阻碍了对氯氮平的继续研究。 这些观察性研究的结果,使得在美国,有一些学者试图获得对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应用氯氮平的疗效认证。Kane 等(1988年)在北美进行了1 项国际性多中心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至少3 种抗精神病药物足剂量、足疗程治疗无效,然后随机进入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分别接受6周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氯氮平对各类精神症状包括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均有更明显的疗效,这种改善的广度显示出氯氮平比氯丙嗪更为有效。Claghorn 等(1987年)的研究评估了氯氮平与氯丙嗪在治疗同时伴有TD 或EPSs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也发现氯氮平对各类精神症状均有较好疗效,比氯丙嗪的疗效更佳。 氯氮平极少引起EPSs 反应,同时却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一重新评价引发了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