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以多巴胺神经递质失调为基础的精神分裂症假说无法完全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近年来,以谷氨酸盐神经递质失调为基础的精神分裂症假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拮抗剂PCP 及氯胺酮(ketamine)等恶化了精神病性症状,而抗精神病药有效地抑制了这些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病理机制可与谷氨酸盐神经传导功能低下有关。模拟这一机制的动物模型发现基于此假说所诱发的动物的行为以及病理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相似,如患者的精神运动性激越与动物的自发性运动的增加、两者都有的刻板行为症状、感觉运动门控障碍、社会性行为的减少及前脑皮层多巴胺释放减少等。最近有研究显示,经过遗传工程学技术处理过的小鼠(Nr1 neo‐/‐),其N MDA 受体在前脑皮层密度的表达率只为野生型的5%~10%,该小鼠在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运动与刻板行为的增加,而社会性行为则减少。这些症状在给予氯氮平后得到恢复。由此可见,NMDA 受体功能低下的药理学和遗传学的动物模型,将成为阐明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病理机制和检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