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临床实践中,氟哌啶醇、氯丙嗪和其他一些药物采用静脉内使用的方式相当普遍,但一直并未被正式认可。一般在口服1~4小时后可达到血浆峰浓度水平,体液中的浓度也很快达到这一水平。传统药物大多是高脂溶性药物,在大脑组织的分布较血浆中更迅速,口服后大致在首过效应后由肝脏所代谢,然后经门静脉循环运输、并经包括糖基化、氧化、还原和甲基化等代谢反应,一般在4~5个半衰期后达到稳态浓度水平。 肌内注射更为快捷,吸收更完全,通常30~60分钟后即可达到血浆峰浓度,15分钟内可快速出现临床效应。肌肉或静脉用药,由于没有肝脏的首过效应,其血浆药物浓度可能为口服的4~5倍。氟奋乃静癸酸酯,其半衰期在7~10天,一般每2~3周给药注射;而氟哌啶醇癸酸酯的半衰期更长,故只需3~4周给药一次。 现在所使用的经典抗精神病药的药物动力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部分药物都有着相似的结构和机制,以氯丙嗪为例,口服和肌内注射的生物利用度约为32%,血浓度于使用药物2~3小时后达到高峰,并于4~6小时后急速下降(分布至周边脂肪组织和神经系统内),这也是儿童对吩噻嗪类药物的过量较为敏感的原因,大部分的吩噻嗪类药物分布至周边脂肪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浓度可达到血浆浓度的10倍之多,大部分经典抗精神病药的中间产物亦为活化物质,所以药物的半衰期很难评估,这些药物可从胆汁、尿液中排出。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可透过胎盘,并可在母乳中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