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的选择是根据精神分裂症神经递质假说及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等,推测某些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然后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关联研究。研究最多的有多巴胺受体基因(D 1、D 2、D 3、D 4、D 5亚型);5‐羟色胺受体基因(5‐HT1A、5‐HT1B、5‐HT1C、5‐HT1D、5‐HT2A、5‐HT2B、5‐HT2C、5‐HT3A、5‐HT3B、5‐HT4、5‐HT5、5‐HT6、5‐HT7 及5‐HT7a 亚型)及其转运体基因;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COMT)、单胺氧化酶‐A(MAO‐A)、缩胆囊素A(CCKA)受体基因、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SOD2)基因、神经营养蛋白(NT3)基因、细胞质型磷脂酶A2 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载脂蛋白E(apoE)基因、白介素受体基因、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Val66 Met 基因、NOTCH4 基因、亲代谢性谷氨酸盐受体3 基因(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type 3 gene,GRM3)、G‐蛋白信号4(RGS4)基因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将几十个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进行了连锁和关联研究,但得到确切重复的结果较少。 最近,科学家发现3个基因dysbindin、G72、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与精神分裂症相关,但这几个基因不属于一直被研究的神经递质受体基因,但它们可能参与神经传递调节。这些研究结果为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研究不应仅局限于神经递质受体基因,很可能神经递质受体只是该病发生的下游基因,寻找影响该病发生的上游基因(即上游基因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整个通路以及通路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揭示该病发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