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行的丝虫病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病原体寄生于淋巴系统,早期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出现淋巴管阻塞症状。乙胺嗪为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有效抗丝虫病药( anthelmintic drug ) ,兼有杀微丝蚴和成虫的作用,为目前最常用的药物。70年代我国研究的呋喃嘧酮( furapyrimidone ) ,其治疗班氏丝虫病的疗效优于乙胺嗪,治疗马来丝虫病的疗效与乙胺嗪相似,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大剂量引起肝脏毒性。90年代伊维菌素用于治疗人盘尾丝虫病,对班氏丝虫病也有一定疗效。伊维菌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微丝蚴死亡所致,表现为瘙痒、淋巴结肿大、疼痛等。偶见心动过速、低血压、虚脱、眩晕、头痛、肌痛、关节痛、腹泻、水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