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

  • 首页
  • 血液病学
  • 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 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
    • 成分输血

      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是研究血液及血液中各种成分,或用生物技术制成的血液制品输给患者,使其获得受益的一门多学科的医学。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

      1
    • 成分输血概论

      自1817年产科医生Blundell第一次用人血输给产妇大出血抢救成功,输血已成为临床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应用的血液成分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血浆又可分离成各种凝血

      2
    • 全血输注:制备、应证

      全血的制备全血是指血液经采集后,不做任何处理,即放入冰箱中保存。其中主要包含红细胞和血浆中蛋白成分。通常按单位供给,国际上一般以450ml为1U,我国则将200ml全血定为1U。为了

      3
    • 红细胞输注

      临床上为了纠正贫血需要输血时,均可输注红细胞,而不必输全血,随需要不同,现有各类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和年轻红细

      4
    • 粒细胞输注的适应症及方法

      1934年首先报道用粒细胞输注治疗粒细胞减少症有轻微疗效,但以后临床实践表明,在粒细胞输注后并不能增加白细胞数,临床疗效不明显。至1964年Freireich等报道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5
    • 血小板输注

      1911年Duke首先应用血小板输注治疗血小板减少伴出血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止血效果。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有血小板输注的报道。至60年代应用塑料袋收集血液后才被逐渐推广应用

      6
    • 血浆及蛋白制品输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血浆被广泛用于抢救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扩容剂等治疗。以后发现血浆在不同温度、离子强度、pH及酒精浓度下可分离出很多制品。这是根据20世纪40年代Cohn

      7
    • 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是现代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输血并非绝对安全,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与危险性。在美国,1976~1985年10年中输血相关的死亡病例达355例;国内有报告1960年每供应500

      8
    • 输血过敏反应

      输注全血、血浆或血液制品后可以发生轻重不等的过敏反应,特别是在输注血浆蛋白制品,轻者只出现荨麻疹,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其中以荨麻疹最为多见。过敏反应约占输血

      9
    • 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输血或血液制品后几分钟至1~2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每输1U血约有0. 5%的发生反应率,特别是反复多

      10
    • 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后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引起的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两大类;根据反应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与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按溶血部位又可分为血

      11
    • 输血反应:细菌污染

      自1941年美国报道了由于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而死亡的病例后,此类事件在国内外都不断有报道,特别是近年来还有增加趋势。Klein等根据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血液成分微生物

      12
    • 输血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

      与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是指血液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给有免疫缺陷(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骨髓移植、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在联合化学治疗引起严重骨髓抑制等)患者

      13
    • 输血后紫癜

      后1周左右受血者的血小板特异抗体与供血者的血小板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使自身血小板受到破坏,致血小板明显减少,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紫斑。这种输血反应大多是妇女,与以往

      14
    • 血循环负荷过重

      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输血,使血容量急剧增加,超过心脏和血循环负荷,引起急性充血性左心或右心心力衰竭。有的患者原有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心肌病、慢性贫血,即使输血量不很大

      15
     31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