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为什么建议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

    答:白细胞是血源性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物之一,例如巨细胞病毒(CMV)与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Ⅱ(HTLV-Ⅰ/Ⅱ)均为嗜白细胞病毒,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关的输血传播性

    1
  • 为什么输血传播的梅毒较为少见?

    答:梅毒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为厌氧微生物,对热和干燥都很敏感,在体外生存不易,在0℃环境可存活48小时,在4℃条件下仅能存活72小时,在41

    2
  • 为什么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对预防输血传播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答:积极开展艾滋病宣传包括加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介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的传播途径,倡导群众以科学文明的态度面对AIDS患者以及HIV病毒的携带

    3
  • 为什么一般医院不采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输血传播性疾病?

    答:目前,PCR方法检测患者输血传播性疾病具有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的特点,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PCR方法目前试验难度较大,对于操作者与试验环境要求较高,不易于机械化批量操作,成本

    4
  • 为什么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可避免?

    答:尽管目前血液检测中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仍有些客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使一些隐性或处于潜伏期的健康带病感染者漏检。①体内抗体与病毒存在的不一致性

    5
  • 为什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可致人类疾病的病毒认识的不断加深,不断发现新的病毒,尤其是经输血传播性病毒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

    6
  • 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

    zawa等报道,从一例非甲至非庚型病毒原因不明的输血后肝炎病例血清中发现一种新型肝炎病毒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TV),现证实它像HGV/GBV- C一样是一种遍及全球人群中广泛引起感染

    7
  • 输血传播性疾病:庚型肝炎(hepatitis G)

    近年来已确认有庚型肝炎存在,系由肝炎病毒G或GBV- C引起。它们是RNA病毒,属黄病毒家族。现认为有三种病毒:GBV- A、GBV- B、GBV- C。约占非甲、非乙、非丙、非丁、非戊性肝炎、

    8
  • 输血传播性疾病:戊型肝炎

    过去认为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一样是由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在输血中不构成危害。但近期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戊型肝炎病毒(HEV)在献血者中也有一定的感染率。美国及其他国家均有

    9
  • 输血传播性疾病:丁型肝炎

    本病由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发生,它是一种缺损RNA病毒,需要嗜肝DNA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辅助才能复制,因而本病的感染常与乙型肝炎病毒相联系。常发生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

    10
  • 输血传播性疾病:乙型肝炎

    病原学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通过输血、密切接触、母婴和医源性途径传播。此病毒是1970年由Dane发现的。HBV在电子显微镜下呈42nm双层壳的颗粒。病毒颗粒有3种形

    11
  • 输血传播性疾病:型肝炎

    病原学1971年纽约血液中心Pince等首先提出输血后肝炎除甲型、乙型肝炎外,还有其他类型。以后Lancet编辑文章提出了非甲非乙型肝炎这个名称,因为当时只能用排除甲型、乙型肝炎

    12
  • 输血传播性疾病

    血液采自供血者,虽采用多种检测技术筛选,但仍不能完全免除输血传播疾病,且输血传播的疾病日渐增多。过去认为主要传播疟疾、乙型肝炎、梅毒等;近十余年发现丙型肝炎、艾滋病(获得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