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二、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ECG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糖蛋白、蛋白多糖。它们是组织高度有序并具有多种重要生物学活性的生命大分子,对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分化都有重要影响。日本学者在CCl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观察到MMP13 mRNA在肝纤维化早期有轻度升高,在肝硬化形成后又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而在肝硬化自发性逆转过程中MMP13的mRNA水平增高,认为此酶在纤维化逆转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样一来,肝脏血供中动脉血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造成门脉血流中的营养物质不能提供给肝脏,其中的颗粒物质、细菌或其他有害物质也未经肝脏过滤或 ......

——《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
书名:《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
栏目: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 > 第九章 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治疗 > 第一节 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治
作者:徐道振
参编:巫善明,周霞秋,乔光彦,谢尧,谢雯
页码:336-340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