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溶血性贫血发病的基本问题是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红细胞膜的异常在溶血性疾患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红细胞膜的异常可有以下4种方式:1 ﹒红细胞膜支架异常,使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如球形红细胞或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4 ﹒红细胞膜化学成分的改变(如膜脂质成分变化),如无β脂蛋白血症,因红细胞胆固醇含量增加而卵磷脂含量较低从而使红细胞呈棘状。如病理性瓣膜(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等)、人工机械瓣膜等对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如红细胞强行通过纤维蛋白条索间的网孔时,也可受到机械性损伤而溶血,临床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

——《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书名:《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栏目: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 第二十篇 造血系统疾病 > 第二章 贫血 > 第六节 溶血性贫血概述
作者:陈灏珠 林果为
参编:戴自英,廖履坦,杨秉辉,翁心华,潘孝彰(常务)
页码:2439
版本:13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