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治疗]二、血管内成形术

1964年Dotter等首先提出经皮腔内方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尤其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著效果,到1988年为止,仅美国每年冠状动脉PTA即达15多万例。有识之士很早就试图将这项技术移植到脑血管病的治疗中,1980年Kerber首先尝试颈总动脉的PTA,Mullen也于同年报道了颈内动脉PTA。但是,由于顾虑栓子脱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PTA技术在颈颅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发展缓慢。近10余年来,随着球囊导管手术方式的改进和脑保护装置的发明,手术风险大大降低,大大促进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 ......

——《神经外科学》
书名:《神经外科学》
栏目:神经外科学 > 下篇 神经外科学 > 第二十三章 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 > 第九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作者:赵继宗
参编:马大庆,邓志锋,方兵,毛伯镛,王江飞
页码:523-525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6-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