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注意到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现象,就是不同的患者对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反应,例如相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在有些患者中疗效差、副作用多,但在有些患者中疗效好、副作用轻,这说明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这也是一直困扰临床治疗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早在20 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现遗传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例如P﹒E﹒Carson 等发现抗疟疾药物治疗后溶血现象与红细胞中编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有关;D﹒A﹒P﹒Evans 等也发现外周神经病患者对异烟肼的反应差异与编码药物乙酰化酶基因有关,但直到20 世纪80年代后期才把基因差异引进药物遗传学。第一个被阐明的具有基因多态性的酶是CYP2D6,它是细胞色素P450 超家族中的一员,编码此酶的基因具有遗传多态性,可导致药物呈现不同的代谢方式。 药物基因组学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消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患者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并由此为平台开发新药、指导个体合理用药,提高药物作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一门学科,是新兴的研究领域。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基因学研究,不是以发现新的基因、探明疾病的发生机制、预见发病风险及诊断疾病为目的,而是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研究从表型到基因型的药物反应的个体多样性。 药物基因组学发展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但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各大制药公司对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兴趣,是基于基因组学大幅度增加了药物标靶,大幅度扩大了寻找研发新药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