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白细胞绝对计数<500/mm 3,是一种致死性严重不良反应,氯氮平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一般为1%~2%,在连续用药至少6个月以上的患者中为0.8%,美国的调查为低于1%(Alvir,1993),Honigfeld 等(1998)调查1990~1994年99502例使用氯氮平的患者发现,粒细胞减少症(WBC<3500/mm 3)的发生率为2.95%,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为0.38%,粒细胞缺乏症明确的病因学机制尚待澄清。最大的缺点是氯氮平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白细胞的生成可减少2%~3%,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粒细胞缺乏症。氯氮平在临床应用早期(6个月内),易发生粒细胞缺乏症,且死亡率较高,约为40%,自1975年起建立了常规的白细胞监测系统,使死亡率大为减少。如不能早期诊断,则死亡率较高。否则,一旦出现粒细胞缺乏症,不能及时将长效药物清除;③治疗前应检查外周血白细胞,不正常者避免使用;④治疗开始后6个月内,应每周进行血象监测,以后至少每2周或每月1次,此措施虽可大为减少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但并未彻底消除粒细胞缺乏症的风险;⑤应告知患者及家属,一旦出现皮肤症状、发热或任何感染症状,白细胞明显升高或减少,应及时找医生就诊或予以停药;⑥如白细胞计数<3000/mm 3,中性粒细胞<1500/mm 3时,应立即停药,并每日检查血象和给予积极治疗,包括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各种支持治疗。粒细胞减少症时停用氯氮平后14~24天可恢复正常,通常无明显后遗症,但在以往曾发生过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如再度使用氯氮平时几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