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皮肤病治疗学

  • 首页
  • 皮肤病学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治疗学
    • 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抗真菌药

      属于β-1,3-D-葡聚糖合成抑制剂。与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物不同,棘白菌素类药物以真菌细胞壁为靶位,特异性抑制细胞壁β-1,3-D-葡聚糖的合成,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

      46
    • 开发中的系统抗真菌药物

      泊沙康唑(posaconazole)泊沙康唑由伊曲康唑衍生而来。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药理作用:同唑类药物,但与伊曲康唑相比,其抑制固醇C14脱甲基作用更强,尤其对曲霉。药代动力学:有

      47
    • 抗疟药物(氯喹、羟基氯喹、青蒿素)

      氯喹(chloroquine)对于免疫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有人认为本药可影响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提呈细胞对自身抗原加工,以及自身抗原多肽与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结合。也有认为可

      48
    • 抗滴虫病的药物治疗

      皮肤科适应证:用于治疗毛囊虫皮炎、酒渣鼻、阴道毛滴虫病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等。药物及其用法:甲硝唑(metronidazole,甲硝达唑,灭滴灵):甲硝唑对革兰阴性、革兰阳性厌氧菌有极强的

      49
    • 杀疥虫(疥螨)药物

      伊维菌素(ivermectin,异阿凡曼菌素)这是一种来源于阿弗菌素B1的大环内酯衍生物。伊维菌素口服后吸收良好。有片剂2.5 mg、5 mg、6 mg。 国外报道对疥螨有杀灭作用。皮肤科治

      50
    • 抗麻风病治疗药物(氨苯砜、氯法齐明、沙利度胺)

      氨苯砜(DDS)氨苯砜(diaminodiphenyl sulfona,DDS)药理特性:除应用其抑菌和杀菌作用治疗麻风外,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DDS的抗炎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抑制溶酶体酶活性,干扰髓

      51
    • 抗组胺药物(抗炎症药)

      (一)组胺与组胺受体组胺( histamine)是细胞内的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而形成的胺类,以预成的方式主要储存在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嗜酸碱性粒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与肝素蛋白多糖和(或)蛋白

      52
    • 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 吲哚美辛又称消炎痛,为吲哚乙酸的衍生物,具有强力的抗炎活性,不良反应较少,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代替糖皮质激素治疗某些皮肤病。药理作用它是前列腺素合成酶

      53
    • 碘化钾、金诺芬(消炎药)

      碘化钾作用机制:碘化钾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碘化钾可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氧自由基引起细胞膜磷脂的

      54
    • 糖皮质激素

      1935年Kendall首先描述了可的松。1950年Hench等首先报道了糖皮质激素的基本功能和毒性。1951年Sulzberger等应用可的松和ACTH治疗各种炎症性皮肤病。很快糖皮质激素就成了皮

      55
    • 性激素(雄、雌激素)对皮肤的影响

      男性激素男性激素是保持男性特征的激素,主要有三种,即睾酮(testosterone)、烯二醇( androstenediol)及去氢异雄甾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由睾丸间质细胞及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男

      56
    • 维A酸类药物对皮肤的影响研究

      维A酸类药的分类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即为天然存在的维A酸类药,为非芳香类,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全反一维A酸、9顺一维A酸、13-顺-维A酸、维胺酯等。第二代维A酸类药由人工合成,为

      57
    • 维生素类药物对皮肤的影响研究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时所必需的化合物,除了维生素D以外,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来自于食物。维生素在皮肤科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疗维生素缺乏性皮肤病,

      58
    •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与副作用

      传统分类方法,通常将免疫抑制剂按其化学结构分为7类,即:(1)烷化剂: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2)抗代谢类1)叶酸拮抗剂:如甲氨蝶呤。2)嘌呤拮抗剂:如硫唑嘌呤。(3)抗生素类:如

      59
    • 生物反应调节剂

      生物反应调节剂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是一些能修饰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它包括: 增强、调节和恢复机体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活性成分,如灭活病毒或细菌、细菌脂多糖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