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病因学]二、自身免疫病发生的致病因素及分子机制

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组织(如脑、睾丸、眼晶状体、精子等)的抗原成分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离,称为隐蔽抗原。在正常状态下,隐蔽抗原不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液。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也不能进入免疫隔离部位。但在手术、外伤、感染时,隐蔽抗原可释放入血液或淋巴液,刺激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因输精管结扎术,精子可释放入血,刺激机体产生抗精子抗体,引发自身免疫性睾丸炎。针对自身抗原隐蔽表位的免疫细胞克隆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未经历在骨髓或胸腺中的阴性选择,成为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 ......

——《临床分子生物学》
书名:《临床分子生物学》
栏目:临床分子生物学 > 第二部分 分子生物学与临床 >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的分子基础 >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作者:胡维新
参编:王艾琳,方定志,朱振宇,刘誉,刘静
页码:218-222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