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痘反应(Vaccination Reaction)

  1. 首页
  2. 皮肤病学
  3. 皮肤病治疗大全
  4.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5. 痘病毒性皮肤病

种痘指用减毒的牛痘病毒疫苗接种于人体,使人发生牛痘,从而产生对天花的自动免疫,种痘后反应一般分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正常反应

根据种痘反应和时间分为三种:

1.原发反应 见于初次接种及无抗天花免疫力者。种痘后3~4天,局部出现丘疹,后转变为水疱,中有脐凹,周围有红晕,第8~10天水疱内容浑浊,形成脓疱,周围红晕扩大,瘙痒。此时可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脓疱渐干燥结痂,经3周左右脱痂,留有瘢痕。

2.复种反应 见于多年前曾种过痘苗而复种者,有两型:

  1. 加速反应:见于以往曾接种成功机体还有部分免疫力者,种痘2~3天后局部出现丘疹,3-4天变成水疱,4~5天变成脓疱,第7天部分结痂或完全结痂,全身反应较轻。
  2. 免疫反应:见于以往种过牛痘具有免疫力者,种痘1~2天内局部出现红斑及丘疹,有痒感,第3天丘疹变大,第5天丘疹消退,不出现脓疱。

3.外伤反应(无反应)种痘后3~5天只见针痕,未见其他反应,此表示接种技术不当,或痘苗已失效,应重新接种。

异常反应

也有称为种痘后并发症,在大规模进行痘苗病毒接种时,由于痘苗本身的稳定性和个体差异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按其重要性及损害部位,一般可分为三类: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种痘后脑炎)、皮肤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其中以皮肤并发症常见。现就皮肤反应分述如下:

一、泛发性种痘反应(全身性种痘反应)

此反应发生于原先皮肤完全正常者,但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较差,形成特异性抗体的时间迟缓,以致接种的病毒经血行播散产生短暂的病毒血症而发病。常在接种后6~9天内全身成批出现散在性丘疹,逐渐演变为水疱和脓疱,严重者脓疱可融合成片。口腔黏膜亦可累及,可伴有发热。以后随着机体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病变即停止,脓疱干燥结痂,痂脱而愈,一般不留瘢痕,预后良好,病程约3周左右。

处理只需对症治疗及防止继发感染。

二、移植痘(意外种痘)

因自家接种或与新近种过痘的人接触感染或因意外感染所引起。一般多发生于暴露部位、皮肤黏膜交界处以及被搔抓部位。除眼部外,发生于其他部位者,呈一典型痘疱,其过程与原发反应相同。若移种于眼睑缘,则眼睑发生明显红肿,睑缘可见大小不等痘疮,破溃后形成表浅的溃疡,结膜常有明显充血,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若侵及角膜,则发生角膜炎,将会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

眼部以外者无需特殊处理,主要为防止继发感染。若疫苗万一溅入眼内,切不可用手揉搓,应立即用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随后用丙种球蛋白10倍稀释液滴眼,连续1周。对眼部移植痘可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局部用碘苷(疱疹净)眼药水或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全身应用抗生素。

三、子痘或匐行痘

于种痘后6~9天,在原发痘周围附近3~5cm处,出现1~10余个2mm大小的小痘疱,或原发痘向四周一圈扩散呈玉米样紧密排列,其经过亦由水疱、脓疱经干燥而结痂,多数在2周内消退,少有超过1个月者。此可能由于接种局部受机械刺激或痘苗病毒毒力强病毒沿淋巴管散布所致。

一般不需处理,痘破后可涂布2%甲紫溶液,如局部反应重,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四、坏疽性种痘反应

又名坏死性种痘反应、进行性种痘反应,患者大多有明显的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如白血病、淋巴瘤患者,且细胞免疫的缺陷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多见于1岁以内的初种婴儿,复种者亦可发生。一般在种痘后2周内不愈合就要引起高度重视。表现为种痘部位发生坏死,形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边缘堤状隆起,中央明显坏死形成褐黑色厚痂(图3-1-17),溃疡呈慢性进行性发展,逐渐变大变深,而且身体其他部位或口腔、咽喉等黏膜出现迁延损害,也为进行性坏疽,伴有高热,常因并发败血症而死亡。

上臂接种牛痘苗后2周左右,于种痘部位发生坏死,形成不整形溃疡,边缘隆起如堤状

图3-1-17 上臂接种牛痘苗后2周左右,于种痘部位发生坏死,形成不整形溃疡,边缘隆起如堤状

种痘前要详细了解病史,对有各种免疫功能缺陷者,应避免种痘。发病后大量输入含有高价痘苗病毒抗体的冻干人血浆或近期种痘成功者的血浆或全血,或肌内或静脉注射含高价VIG等全身支持疗法。局部可用疱疹净软膏,亦可用紫外线局部照射或福尔马林灭活的痘苗局部注射,以提高局部细胞的敏感性。

五、湿疹痘

又称种痘性湿渗(eczema vaccinatum),系原有特应性皮炎或过去有皮炎病史等皮肤病的患者,种痘或接触种痘者后,将痘苗病毒直接接种在原有皮肤病的病损上或正常外观的皮肤所致,痘苗病毒亦可能通过血流而播散到皮肤损害上。此种病人可有免疫功能不全,对痘苗病毒的免疫力甚低或没有免疫力,通常发生在初种痘的婴儿。

在感染痘苗病毒后,约经过5天的潜伏期,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倦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发生豌豆大小、扁平坚实性水疱,局部红肿,迅速变成脓疱,疱顶微凹陷,有时发生坏死。皮疹多而密集,除发生于皮肤病病损的部位外,在其邻近正常皮肤甚至全身亦可出现少数散在性皮损。皮损可成批发生,有时可融成片。附近淋巴结肿大,皮损约经1~2周后逐渐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浅表性瘢痕及色素沉着而愈。可并发脑炎或其他神经障碍,导致死亡,死亡率5%。

病理改变表现为表皮内或表皮下水疱和脓疱,并有网状变性和气球状变性,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中以中性粒细胞较多,在疱底的气球状细胞中,可找到胞质内包涵体(Guarnieri小体)。

凡患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应暂缓种痘,也不要与种痘者接触。对发生种痘性湿疹患者,予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给予一般支持疗法,可使用抗生素、丙种球蛋白等,对原有的皮肤病亦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对严重的种痘性湿疹患者,可肌内或静脉内注射痘苗病毒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VIG)。

六、胎儿牛痘

又称胎儿种痘反应、先天性种痘反应。较少见,大多发生于孕期第3~24周的孕妇且初次种痘者。胎儿绝大多数为死胎或产后短时间死亡。其体表有数目不等圆形或卵圆形溃疡,尸检可分离出痘苗病毒,病毒可能随母血经胎盘而输给胎儿。因此当无感染天花的危险时,应避免对孕妇进行种痘。

七、种痘后多形疹

为种痘后非感染性皮疹,认为系一种抗原抗体反应或系对痘苗蛋白或非蛋白成分过敏所致。多见于复种病例,常发生于种痘后2-29天,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水疱、紫癜等。最常见为多形红斑(偶为严重的大疱型)、猩红热样、麻疹样、荨麻疹或过敏性紫癜样发疹,偶可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节性红斑及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发疹。尚有一种种痘性玫瑰疹(roseola vaccinia),即在初次种痘2周后,在躯干、面部发生对称性淡红色斑疹、丘疹,不融合、散在分布,原种痘处常常已结痂,周围有一巨大的红晕,患者一般不发热。

此种皮疹多数在2~3天内消退,一般可采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钙剂等治疗;对于大疱型多形红斑或表皮坏死松解症等严重患者,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其他支持疗法,亦可用糖皮质激素。

八、种痘部位的细菌感染

是因为种痘消毒不严或痘疮被抓破而引起细菌继发感染。可发生脓疱疮、疖、蜂窝织炎、淋巴管炎、外伤性猩红热、丹毒或寻常狼疮等,种痘后破伤风亦有报道。

种痘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接种处需保持清洁,勿搔抓。对已发生感染的病例,应局部或全身采用抗生素治疗。

九、种痘后激发或加剧其他皮肤病

曾有报道在接种后发生幼年性类天疱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或扁平苔藓等,亦有报道种痘后引起湿疹、银屑病或天疱疮等原有皮肤病加剧。

一般不需处理,痘破后可涂布2%甲紫溶液,如局部反应重,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十、其他并发症

种痘后脑炎、骨髓炎、关节炎、溶血性贫血、心包炎、心肌炎等也偶有报道。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