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肺炎链球菌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稀释法,浓度梯度法及自动检测方法。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的大小,稀释法和E-Test法测量MIC值。每一种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均有适
1答:肺炎链球菌是临床上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如诊断治疗不及时,会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和心内膜炎等,可诱发和加重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临床诊断肺炎链球菌感染主
2答:肺炎链球菌隶属链球菌科链球菌属,革兰染色阳性、成双排列或短链状排列,在血平板上呈α溶血。肺炎链球菌不产生内、外毒素,故不引起原发性组织坏死或形成空洞,其致病性主
3答:随着大环内酯类临床应用的增多,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有明显上升,且与细菌对青霉素耐药性上升有关。Alexander 1998—2000年监测报告显示,美国肺炎链球菌对
4答:治疗肺炎时,如为PISP所致者大剂量青霉素依然有效,由PRSP所致者则不宜用青霉素,需选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或万古霉素,成人亦可选用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呼吸氟喹诺酮类。治疗
5答:肺炎链球菌PBP的改变在9V、19A、23F和6B等血清型最为常见。不同耐药菌株其PBP发生改变的数目和分子质量不同,因而构成不同的PBP组合类型。同一PBP类型的菌株其血清型、耐药
6答:肺炎链球菌有6种PBP:即PBP1a、1b、2x、2a、2b和3,其中以2x和2b最重要。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可能由于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选择性压力,使少数几种血清型菌株
7答:据目前研究所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无关,其耐药性发生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有关,PBPs改变使其与青霉素的亲和力和结
8答:青霉素高度耐药株是一类多重耐药株,由于其对青霉素耐药性并非因青霉素酶引起,所以对一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同样耐药,部分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亦可耐药。因此对
9答:对于肺炎链球菌所致非脑膜炎的青霉素静脉给药治疗时,如为青霉素MIC≤2µg/ml的菌株,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应采用200万U,每4小时1次的给药方案进行治疗(每天1200万U)。对于
10答:CLSI提示对于非脑脊液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如青霉素对该菌株的MIC≤2µg/ml时,可提示该菌株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厄他培南也
11答:提示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青霉素的MIC值为≤0.06μg/ml;并提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口服或肠外)、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洛、头孢地尼、头孢托仑、头孢泊肟、头孢丙烯
12答:2008年美国CLSI调整了肺炎链球菌药敏试验的判断标准,将该菌分为脑膜炎分离株和非脑膜炎分离株,青霉素对前者的MIC≤0.06μg/ml为敏感,≥0.125μg/ml为耐药;后者MIC&le
13答:按CLSI推荐应用1μg/片苯唑西林纸片筛选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1μg/ml片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20mm者为青霉素敏感株;抑菌圈直径≤19mm者则必须进行青霉素的MI
14答: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ISP + PRSP)在近20年来世界各地包括在亚洲地区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报道,其检出率正在逐年上升。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报道2010年检测的944株肺炎
15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最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及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据估计全球每年死于肺炎球菌感染者约300万~500万人。美国每
16答:因为喹诺酮类药物以泵出机制为主,交叉耐药严重,在CLSI药物敏感试验的文件中提示:如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应报告全部喹诺酮药物耐药。为此,如喹诺酮药物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会使抗生
17答:①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的治疗可选择青霉素每日160万U~640万U,分2~3次静脉滴注;②对青霉素MIC > 0.1 < 2.0的肺炎链球菌,应选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苄西林、替利霉素进
18答:2008年CHINET、2009年CHINET、2010年CHINET和2011年CHINET监测结果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2011年CHINET耐药率最低的为成人组对克林霉素85.4%,最高为儿童
19答:在美国1995—2000年肺炎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保持非常稳定,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过去的5年无变化(1.2%~1.6%)。北京医院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社区呼吸道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