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与颌面部检查是正确诊断口腔及全身疾病的重要手段,检查前应详细询问病史,既要对局部病变进行认真检查,又要有整体观念。在进行口腔检查时,护士应配合医师准备好检查所需的各种物品。

口腔检查前的准备

  1. 检查室 室内清洁、整齐、安静,应具有较充足的自然光线,如自然光线不足,必须采用灯光辅助照明,室内温、湿度应适宜。
  2. 设备 合理摆放有关设备、器械及材料,其摆放原则应以方便医师及护士操作为宜。
  3. 病人体位 病人坐于治疗椅上,护士应为其围好胸巾,备好检查器械一套,放好漱口杯,调整好椅位,使病人头、颈、背呈一直线,舒适接受检查。同时调节好照明灯光。检查上颌时,下牙面与地面呈45°~60°角,检查下颌时,下牙面与地面大致平行。高度与医师肘部相齐,医师一般站在病人的右后方。
  4. 常用检查器械 口腔器械盘一个,内盛口镜、探针、镊子。
    1. 口镜:口镜分为镜头、颈与柄3个部分,利用口镜反光与影像作用观察直视不到的部位,如牙的远中面、舌腭面等,通过口镜反光增强视野照明。此外,还可牵拉唇、颊及推压舌体,镜柄可以叩诊牙齿。口镜
    2. 镊子:镊子分为工作头与镊柄两部分,可夹持敷料、药物、异物、器械,亦可夹持牙齿,测定其松动度。镊子
    3. 探针:探针分为两个不同形状。弯曲的工作端,一端呈弧形,另一端呈尖角形,可检查牙体点、隙、裂沟、龋洞及牙体的感觉,也可用于检查皮肤或黏膜的感觉功能。带有刻度的探针可测量牙周袋的深度。牙科医生口腔探针

口腔一般检查

口腔前庭检查

依次检查唇、颊、牙龈黏膜、唇颊沟及唇颊系带的情况。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颜色异常,质地改变,有无瘘管、新生物及溃疡,腮腺导管乳头有无红肿、溢脓,有无瘘管等。检查唇颊沟时应注意有无肿胀、压痛、糜烂,有无角化异常。检查唇颊系带时应注意其数目、形状、位置及其附着情况,对牙的位置及口腔功能有无影响。

做口腔检查时,对白假丝酵母(白念菌)感染、坏死性牙周炎和口炎、牙龈线形红斑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利于对艾滋病作出早期诊断,必要时做血清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牙齿及咬合检查

  1. 牙的检查:采用探针和叩诊结合的方式明确牙体硬组织、牙周和尖周等情况。如有无龋坏、探痛、缺损、牙齿松动及叩痛等。
  2. 咬合关系检查:应区别正常及错,着重检查咬合关系是否正常,以确定其有无骨折、颌骨肿瘤、颌骨畸形和颞下颌关节病变。

固有口腔的检查

检查舌、腭、口咽、口底等部位的颜色、质地、形态和大小,并注意有无溃疡、新生物、畸形和缺损情况。注意观察舌、软腭、腭垂(悬雍垂)、舌腭弓、咽腭弓的运动情况并应特别注意系带附着是否正常。检查口底时应注意下颌下腺导管及其开口情况,对口底占位性病变主要借助扪诊或口内外双手合诊,应按“由后向前”顺序进行。

牙齿检查

牙齿的检查方法主要有问诊、视诊、探诊、叩诊、扪诊及牙齿松动度检查。

  1. 问诊:询问病人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经过,既往史、家族史等,如牙病部位、疾病时间、有无放射痛等。
  2. 视诊:依一定顺序进行,通过视诊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神态、颜色、发育及营养等。首先应检查病人主诉部位,然后观察牙齿的数目、形态、色泽、牙位置、牙萌出情况、松动度、排列及关系。
  3. 探诊:利用探诊检查和确定病变部位,探明龋的部位、深浅、牙髓反应及是否暴露、有无继发龋,充填牙的密合程度及牙周袋深度,龈下结石的分布及瘘管的方向。
  4. 叩诊:利用口镜或镊子柄端轻轻叩击牙齿,应先叩正常牙作对比,以观察病人反应,叩痛的程度用轻(+)、中(+ +)、重(+ + +)表示,有根尖炎及牙周炎的患牙多有不同程度叩击痛。牙齿的叩诊
  5. 扪诊:用手指或器械轻压牙周组织,观察龈缘处有无溢脓,以了解牙周袋炎症情况;触诊根尖部牙龈,注意检查是否有压痛或波动感。
  6. 牙齿活动度的检查:牙齿活动度是检查牙周膜和牙槽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牙齿的松动度是以牙齿向唇(颊)舌(腭)侧移动幅度的总和而定。正常牙齿可以有1 mm幅度的活动度,超出此幅度为病理性松动。牙松动记录方法如下。
    1. Ⅰ度松动:仅有唇(颊)舌向松动,松动幅度<1 mm。
    2. Ⅱ度松动: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均有松动,松动幅度1~2 mm。
    3. Ⅲ度松动:(颊)舌(腭)向、近远中向及垂直向均松动,松动幅度>2 mm。

口腔专科检查

颞下颌关节检查

主要检查关节运动及功能是否正常。常用的方法是医师站在病人的前方,将双手的示指及中指的腹面分别贴放于两侧耳屏前髁状突的外侧面(下关穴处),或用两手的小指末端放在两侧的外耳道内,以拇指放在颧骨部固定,请病人做开闭口及侧方、前伸运动,以触知髁状突运动是否协调,有无杂音、滑动情况,并观察下颌运动是否正中或向一侧偏斜等。要特别注意杂音出现的时间、性质、数量,再用手指触诊髁状突前后方、喙突、乙状切迹及各咀嚼肌群的肌肉等,若有压痛可协助关节病的诊断。如翼外肌痉挛的病人在下关穴深层有压痛;关节后区损伤者其髁状突后有压痛;患有夜磨牙症者,在触压咀嚼肌或颞肌时常有酸胀或痛感等。还应检查咬关系是否正常,有无紊乱,有无早接触,牙齿的磨耗程度,正中关系位与正中位是否协调,正中接触是否平衡,义齿是否合适等。若有异常则可引起下颌关节运动不适或障碍。

颌面部检查

颌面部检查主要用视诊和触诊。视诊时,首先要注意观察面部表情、意识神态、颜面部皮肤色泽、弹性、皱纹,有无瘢痕、瘘口;颜面外形左右是否对称,比例是否协调,有无突出、凹陷、畸形、肿胀、包块等。面部器官与颌面部疾病关系密切,检查时应注意检查眼睑的活动及睑裂大小、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对外伤后有耳、鼻损伤者,应注意耳、鼻缺损的部位及缺损大小以及有无脑脊液耳漏、鼻漏。触诊时要按照颌面部分区由上到下、由外到里逐一触诊。注意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表面特征、硬度、浸润范围、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波动等;触诊骨组织应注意骨膨隆或肥厚的部位、骨面有无乒乓球感等。同样,淋巴结也可用触诊的方法检查,应注意淋巴结的数目、大小、硬度、活动度、压痛等,这对判断肿瘤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涎腺的检查

涎腺检查的重点是3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检查。但因某些涎腺疾病是全身性的,故不可忽视小涎腺的检查。检查的方法如下。

  1. 视诊:主要观察腺体两侧是否对称,形态大小有无变化,导管开口处有无红肿、狭窄、瘢痕和分泌物情况,特别应注意分泌物的颜色、量和性质。
  2. 触诊:检查腮腺的分泌情况,采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由后向前揉压腺体及导管,观察分泌物是否清亮,有无脓液或混浊、水样或黏稠样等。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触诊要用双手触诊法,注意有无肿块及压痛。触诊导管时要了解是否有结石,导管的质地如何。
  3. 探诊:涎腺的探诊主要检查导管是否狭窄。探查导管口时要选择适当的钝头探针或注射针,操作前必须确诊导管内无结石,动作要轻柔、耐心、认真,以免损伤导管乳头或使药物注入软组织中。

张口度检查

张口度采用圆规或卡尺测量上、下切牙间距离,也可用手指宽度表示。张口受限常见于翼外肌痉挛,张口过大常见于翼外肌功能亢进。记录方法如下。

  1.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牙缘间距可置入2横指,2~3 cm。
  2.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可置入1横指,1~2 cm。
  3.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牙缘间距不足1横指。
  4. 完全性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

辅助检查

  1. 化验检查 这是全面认识疾病的主要辅助手段,主要通过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细菌及血清学检验等,对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全身情况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准备应进行生化和血液学检查。
  2. 穿刺检查 通过穿刺抽吸肿块内容物,鉴别囊液、脓液、血液的性质,了解内容物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3. 活体组织检查 获取局部病变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可确定病变的性质、类型及分化程度,对诊断和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血管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一般不做活体组织检查,以免造成肿瘤转移或大出血。
  4. 涂片检查 取脓液、创面分泌物或溃疡进行涂片检查,可观察确定分泌物感染菌种及性质,必要时可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5. X线检查包括X线平片检查、X线体层摄影和X线造影检查,以协助作出牙体、牙周组织、牙髓、尖周组织及颌骨组织疾病的诊断。
  6. 温度测试 患牙通过冷、热刺激立即表现出短暂的疼痛。温度测试可帮助患牙定位及诊断牙髓炎。
  7. 牙髓活力测验 主要用于检查牙髓神经末梢对电刺激的反应,了解深龋的牙龋状况,以确定治疗方案。
  8. 其他 超声检查、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放射性核素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ECT)、放射性核素、关节内镜等各种检查,可根据病情及临床需要选择应用。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