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
1 | 答:立克次体是一类天然寄生于多种吸血节肢动物和昆虫体内的原核生物。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包括5个属,分别为立克次体科中的东方体属、埃立克体属、柯克斯体属和立克次体...... |
![]() |
2 | 答:一般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60℃ 30分钟即死亡,对常用消毒剂敏感,立克次体在离开宿主细胞后很快会失去活性。Q热柯克斯体的抵抗力最强,70~90℃加温30~60分钟尚难以杀灭...... |
![]() |
3 | 答:因立克次体特别容易引起实验室感染,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注意防止感染事故的发生。①标本的采集:主要采集患者的血液以供病原体分离或作免疫学试验。流行病学调查时,尚...... |
![]() |
4 | 答:大多数立克次体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一代需时约6~10小时。但五日热巴通体可在无细胞培养基中生长。培养立克次体常用的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 |
![]() |
5 | 答: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是:①专性在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②有DNA和RNA两类核酸;③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不明显,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④与节肢动物关...... |
![]() |
6 | 答:立克次体呈多形态性,球杆状、杆状、丝状,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大小为(0.3~0.6)micro;mtimes;(0.8~2.0)micro;m。柯克斯体更小,仅0.25micro;mtimes;1micro;m,多形性更明显。革兰...... |
![]() |
7 | 答:立克次体有两类抗原,一为群特异性抗原,与细胞壁表层的脂多糖成分有关,系可溶性抗原,耐热;另一为种特异性抗原,与外膜蛋白有关,不耐热。但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细胞壁结构和抗原成分不...... |
![]() |
8 | 答:主要的病原性立克次体及所致疾病如表: |
![]() |
9 | 答:立克次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故体内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机体感染后产生的群和种特异性抗体,有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及中和毒性物质的作用。由细胞免...... |
![]() |
10 | 答: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内毒素和磷脂酶A两类。立克次体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具有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如致热原性,损伤内皮细胞,致微循环障碍和中毒性...... |
![]() |
11 | 答:人类感染立克次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如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传播。人虱、鼠蚤在叮咬处排出含有立克次体的粪便而污染伤口侵入人体;以蜱、螨为媒介的传播途径是在叮咬处...... |
![]() |
12 | 答:立克次体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 Taylor Ricketts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立克次体病。不同的立克次...... |
![]() |
13 | 答:《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2版第2卷(2005年版)将立克次体目微生物分为3个科,即立克次体科、无形体科和全孢菌科。与第1版比较取消了族(tribe)一级的分类单元和罗莎利马体属(Rocha...... |
![]() |
14 | 立克次体痘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1946年首先见于美国纽约,随后在美国其他城市、英国、中东及俄罗斯也发现了此病,并可能传播于全世界。病因:其病原体为螨立克次体(Rickettsia aka...... |
![]() |
15 | 落基山斑点热系立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ickettsii)感染所致,流行于美国落基山地区,致病微生物通过家犬、家鼠的蜱为媒介而传染于人。多见于妇女、儿童。好发在晚春和早夏蜱活...... |
![]() |
16 | 又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可发生于世界各地,中美和南美洲发病率高,在美国东南各州和与墨西哥湾接壤的地方是最好发的地区。国内各地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山西...... |
![]() |
17 |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或典型斑疹伤寒。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由携带立克次体的体虱传染给人类所致。当虱叮咬人体皮肤时,常排出粪便,粪便中的...... |
![]() |
18 | 立克次体(Rickettsiae)是专性细胞内革兰阴性细菌,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直径约0.5mu;m,在普通显微镜下即可见到,具有细胞壁,含RNA和DNA,寄生于细胞内,其自然宿主是吸血的节肢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