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SU.TW
  2. 皮肤病学
  3. 皮肤科学基础
  4. 皮肤病治疗学
共75

皮肤病治疗学

HOT
  • 皮肤的激光疗法(详解)

    皮肤的激光疗法(详解)

  • 外用糖皮质激素(GC)

    外用糖皮质激素(GC)

  • 维A酸类药物对皮肤的

    维A酸类药物对皮肤的

  •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 皮肤病与循证医学

    皮肤病与循证医学

1

治疗皮肤病应该遵循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原则,而不是仅根据个案报道或少数病例的总结。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方法学,即:“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

皮肤病与循证医学
2

正确的局部药物治疗不仅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而且还要仔细考虑患处皮肤面积大小、受累皮肤状况、恰当的基质(油膏、霜剂、洗剂等)中药物浓度是否合适、给药方法、给药时间等,使药......

皮肤病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3

粉剂粉剂又称散剂,是一种或多种干燥粉末状药物均匀混合制成,具有吸湿和减少外界对皮肤摩擦的作用。应用于急性皮炎的早期或涂擦药膏后外撒粉剂,以利吸收和附着。粉剂若用于渗出......

皮肤病外用制剂及临床应用
4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于其他给药途径的特点,如可维持长时间的缓释药、减少用药次数、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等;而且可在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停止给药,提高患......

经皮给药新型载体
5

清洁剂(cleansing agents)用于清除皮损上的浆液、脓液、污物、鳞屑、结痂或皮损上的各种药粉和药膏。 温水肥皂:洗除完整皮肤上的污物或银屑病皮损上的厚痂等。 生理盐水......

皮肤外用清洁保护类药
6

硼酸(boric acid)它是微弱的消毒防腐剂,能与菌体蛋白的氨基结合,对细菌和真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3%溶液作冲洗和湿敷。从皮损糜烂面可吸收,排泄较慢,易蓄积中毒,婴儿和大面积糜烂面......

皮肤消毒防腐剂
7

对蛋白质有凝固作用,能使水肿消退、渗液减少、炎症反应消退,抑制皮脂和汗腺分泌的局部外用药。鞣酸(tannic acid)极易溶于水,3%水溶液用于口腔炎洗涤,5%~20%软膏和糊剂用于皮肤溃......

皮肤收敛、止汗与去味剂
8

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为无色结晶,有腐蚀和吸湿性,极易溶于水(1:0.1)和酒精,可刺激色素增生。1%溶液为收敛剂,用于多汗。30%~50%水溶液用于胼胝、鸡眼、睑黄疣及疣类。氢氧......

皮肤腐蚀剂
9

角质促成剂反复应用之后,可使角质层正常化,称此类药物为角质促成剂(keratoplastics)。水杨酸(salicylic acid) 0.5%~2%之间(甚至5%)的糊剂和软膏中,有角质形成作用。硫磺(sulfur)其浓度......

皮肤角质促成剂(keratoplastics)
10

角质剥离剂此剂可使角质层脱落或变薄,它吸去表皮水分,使已经松解、干燥堆积在表面上的角层脱落。也有水合作用,使液体渗入表皮,使角层浸渍、肿胀,然后逐渐脱落。水杨酸(salicylic......

皮肤角质剥离剂
11

阿昔洛韦(acyclovir) 2%~3%的霜或软膏,作为第一线用药,治疗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和生殖器疱疹有效。其用法为:一旦发病立即涂药,用时最好轻轻刺破皮损,然后涂之,每日3次。在发疹的24小......

皮肤抗病毒药
12

抗生素类金霉素(aureomycin):配成1%-2%软膏每日外用2次,对脂溢性皮炎、天疱疮、类天疱疮等其他皮肤病的糜烂面有化脓感染时以及脓疱疮等,有显著的疗效。红霉素(erythromycin):配成0.......

皮肤抗细菌药
13

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药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唑类和丙烯胺类,其他还有染料类(甲紫)、碘制剂、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吡啶酮类(环吡酮胺)、吗啉类(阿莫罗芬)等。制霉菌素(ny......

皮肤抗真菌药剂
14

百部(radix stemonae)用百部60 g加烧酒500 mL,浸泡1~2日,取浸液外用于患处,2-3次/日,可治疗头虱与阴虱。其5%~10%水煎液可浸泡衣服灭虱。以百部、紫草各20g,加凡士林100 g配成软膏,......

皮肤抗寄生虫药物
15

苯佐卡因(benzocaine)具有麻醉作用,效力比普鲁卡因弱,能止痛、止痒。局部吸收缓慢,作用持久。易溶于乙醇和稀盐酸,可配成5%软膏。局部外用。酚(phenol)可配成0.5%~2%水溶液、洗剂、......

皮肤瘙痒止痒药剂
16

氟芬那酸丁酯(butyl flufenamate)它对细胞膜有稳定作用及与某些炎症介质的生成有关。外用后的经皮吸收量约7%,在浅表皮肤中蓄积达到95%,以原形存在;在循环中浓度甚低,经水解代谢。......

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17

外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作为治疗皮肤病主要的化学药物,已沿用50多年。GS内用或外用对很多皮肤病都有效,而外用可减少系统的不良反应,但其疗效与不良反应之比是与其强......

外用糖皮质激素(GC)
18

氢醌(hydroquinone)系酪氨酸一酪氨酸酶系统抑制剂,能阻断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变成二羟基苯丙氨酸(dopa),从而抑制了黑素的生物合成,但不破坏黑素细胞及已形成的黑素,故有皮肤脱色作......

皮肤脱色剂(色斑去黑色素)
19

氟尿嘧啶(5 -fluorouracil,5-Fu)它是脱氧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剂,干扰核菅酸和DNA的生物合成,也作用于RNA,抑制免疫反应和肿瘤的生长。微溶于水和醇,可配成5%-10%软膏,用5%霜治疗白癜......

皮肤细胞毒类药物
20

维A酸(tretinoin)即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d,atRA),有0.025%及0.05%霜剂。适应证: 痤疮:先用温水肥皂洗面,15~30分钟后再涂药,对白而干的皮肤及以粉刺为主的轻症痤疮用0.025......

维A酸类药物(retinoids)
21

他克莫司(tacrolimus)为大环内酯结构的强免疫调解剂,与环孢素相似,它穿过细胞膜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KFBP)结合,选择性作用于钙离子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使钙调磷酸化酶失活,从而抑制依......

皮肤免疫调节剂
22

米诺地尔(minoxidil,MXD)又名敏乐啶,1997年美国FDA批准使用,5%溶液为男性型脱法的非处方药。药理作用扩张头皮血管,改善毛囊周围的微循环,增加皮肤的血流量。生物反应调节作用:刺激......

促进毛发生长剂
23

积雪苷霜(cream centellae triterpeni)药理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激活上皮细胞,加快创伤愈合;抑制或缓解成纤维细胞及瘢痕疙瘩增殖;软化、缩小和平整瘢痕,防治或缓解各种粘连。适......

皮肤软化剂
24

维生素D3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维生素D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维生素D3与其受体在细胞核中结合以后,启动维生素D反应元件,从而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的免......

维生素D类似物
25

青霉素由青霉菌(penicillium notatum)等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是一种有机酸,可与金属离子或有机碱结合成盐。它们的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较高的血药浓度对......

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细菌药)
26

头孢菌素类为半合成抗生素。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成一、二、三和四代,合成的品种约有四十余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毒性较低、过敏反应较青......

头孢菌素类(抗细菌药)
27

局部毒性制剂中的赋形剂或活性成分都有可能在用药部位产生局部毒性。局部毒性反应通常轻微且可恢复。主要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刺激、致敏、萎缩、产生粉刺、毛细血管扩张、瘙......

皮肤病外用药物的毒性
28

beta;-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新的beta;-内酰胺类药物,可抑制beta;-内酰胺酶Ⅱ、Ⅲ、Ⅳ、Ⅴ型,对Ⅰ型酶无效。这就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最低抑茵浓度(MIC)明显下降,药物可增......

β内酰胺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合制剂(抗细菌药)
29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菌谱类似青霉素而稍广,主要用于治疗需氧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某些厌氧菌、梅毒螺旋体、军团茵属、支原体、衣原体、......

大环内酯类(抗细菌药)
30

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是一类合成抗生素。按发明先后以及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三代。第一代,如萘啶酸、吡咯酸,主要用于泌尿道感染,因疗效不佳,现已少用。第二代,如吡哌酸、培氟沙......

喹诺酮类(抗细菌药)
31

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是由链霉菌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碱性的广谱抗生素。由链霉菌直接产生的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半合成制取的有美他环素(甲烯土霉素)、多西环素(......

四环素类(抗细菌药)
32

利福霉素类(rifomycins)药物有抗结核菌作用,包括利福平、利福喷丁、利福定,其他抗结核病药(tuberculostatics)包括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其中利福霉素类、异烟肼及链霉素为杀......

利福霉素类及其他抗结核病药
3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由氨基糖(或中性糖)与氨基环醇以苷键相结合的易溶于水的碱性抗生素。按照来源可分为两类:由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 链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细菌药)
34

磺胺类药(sulfonamides)抗菌谱广,口服吸收迅速,使用方便,有的能渗入血脑屏障。但单用易产生耐药,与甲氧苄氨嘧啶合用可增强磺胺类药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染色阳性菌、革兰染色阴性杆......

磺胺类(抗细菌药)
35

林可霉素类(lincomycines)主要有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及氯洁霉素(clindamycin,克林霉素)。适应证:有抑制细菌细胞壁糖肽聚合物合成的作用,故妨碍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对化脓性链......

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抗细菌药)
36

ACV是核苷类化合物,其化学名为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该药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等均有活性。ACV需要每天多次口服......

ACV阿昔洛韦(抗病毒药)
37

伐昔洛韦(VACV)是ACV(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是ACV的前体药。水中溶解度174 mg/L,大于ACV(1.3 mg/L静脉滴注的3~5倍),体内转化为ACV。口服后完全经胃肠道吸收而转化为ACV,每1g VACV可......

VACV伐昔洛韦(抗病毒药)
38

FCV的化学名为6-脱氧喷昔洛韦双乙酸酯,是喷昔洛韦(penciclovir,PCV)的前体药,口服利用度高,治疗指数高,为有高度选择性的抗疱疹病毒药。FCV口服迅速吸收转变成活性抗病毒物质PCV,生......

FCV泛昔洛韦(抗病毒药)
39

伐更昔洛韦(valgenciclovir,VGCV)VGCV是更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为更昔洛韦的前体药,口服后在血浆中迅速转变为更昔洛韦。口服1-3小时后达血峰值。生物利用度为60%,比口服更昔洛韦(6%......

VGCV伐更昔洛韦(抗病毒药)
40

膦甲酸(foscarnet)是惟一批准用于治疗耐ACV的HSV感染的药物。它是无机焦磷酸盐的有机同系物。临床应用本品的六水合物——膦甲酸钠。本品主要用于静脉滴注。口服吸......

膦甲酸(抗病毒药)
41

近五十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有多种药物可供临床医生选择。采用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浅部真菌感染,治愈率可超过80%。但目前能有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尤......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42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该药是由结节状链丝菌产生的多烯类抗生素,其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也较强,甚至呈杀菌效应,常用于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但毒副作用较严重。为降低毒性(尤其......

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
43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为非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是从灰黄青霉培养液中提取的。临床上主要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对于深部真菌一般无效。临床适应证及用法:灰黄霉素可治疗由小孢子菌、......

灰黄霉素(抗真菌药)
44

1.酮康唑(ketoconazole)该药是第一个可口服的咪唑类抗真菌药,为广谱抗真菌药。(1)临床适应证及用法:酮康唑的抗菌谱比灰黄霉素广,对皮肤癣菌、酵母、双相型真菌、放线菌类、藻状菌纲......

唑类药物(azoles)抗真菌药
45

特比萘芬(terbinafine):该药为第一个口服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耐受性好、毒性低。临床适应证及用法:该药为皮肤癣菌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与以前的灰黄霉素相比,该药......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46

属于beta;-1,3-D-葡聚糖合成抑制剂。与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物不同,棘白菌素类药物以真菌细胞壁为靶位,特异性抑制细胞壁beta;-1,3-D-葡聚糖的合成,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

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抗真菌药
47

泊沙康唑(posaconazole)泊沙康唑由伊曲康唑衍生而来。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药理作用:同唑类药物,但与伊曲康唑相比,其抑制固醇C14脱甲基作用更强,尤其对曲霉。药代动力学:有......

开发中的系统抗真菌药物
48

氯喹(chloroquine)对于免疫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有人认为本药可影响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提呈细胞对自身抗原加工,以及自身抗原多肽与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结合。也有认为可......

抗疟药物(氯喹、羟基氯喹、青蒿素)
49

皮肤科适应证:用于治疗毛囊虫皮炎、酒渣鼻、阴道毛滴虫病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等。药物及其用法:甲硝唑(metronidazole,甲硝达唑,灭滴灵):甲硝唑对革兰阴性、革兰阳性厌氧菌有极强的......

抗滴虫病的药物治疗
50

伊维菌素(ivermectin,异阿凡曼菌素)这是一种来源于阿弗菌素B1的大环内酯衍生物。伊维菌素口服后吸收良好。有片剂2.5 mg、5 mg、6 mg。 国外报道对疥螨有杀灭作用。皮肤科治......

杀疥虫(疥螨)药物
51

氨苯砜(DDS)氨苯砜(diaminodiphenyl sulfona,DDS)药理特性:除应用其抑菌和杀菌作用治疗麻风外,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DDS的抗炎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抑制溶酶体酶活性,干扰髓......

抗麻风病治疗药物(氨苯砜、氯法齐明、沙利度胺)
52

(一)组胺与组胺受体组胺( histamine)是细胞内的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而形成的胺类,以预成的方式主要储存在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嗜酸碱性粒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与肝素蛋白多糖和(或)蛋白......

抗组胺药物(抗炎症药)
53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 吲哚美辛又称消炎痛,为吲哚乙酸的衍生物,具有强力的抗炎活性,不良反应较少,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代替糖皮质激素治疗某些皮肤病。药理作用它是前列腺素合成酶......

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
54

碘化钾作用机制:碘化钾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碘化钾可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氧自由基引起细胞膜磷脂的......

碘化钾、金诺芬(消炎药)
55

1935年Kendall首先描述了可的松。1950年Hench等首先报道了糖皮质激素的基本功能和毒性。1951年Sulzberger等应用可的松和ACTH治疗各种炎症性皮肤病。很快糖皮质激素就成了皮......

糖皮质激素
56

男性激素男性激素是保持男性特征的激素,主要有三种,即睾酮(testosterone)、烯二醇( androstenediol)及去氢异雄甾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由睾丸间质细胞及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男......

性激素(雄、雌激素)对皮肤的影响
57

维A酸类药的分类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即为天然存在的维A酸类药,为非芳香类,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全反一维A酸、9顺一维A酸、13-顺-维A酸、维胺酯等。第二代维A酸类药由人工合成,为......

维A酸类药物对皮肤的影响研究
58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时所必需的化合物,除了维生素D以外,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来自于食物。维生素在皮肤科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疗维生素缺乏性皮肤病,......

维生素类药物对皮肤的影响研究
59

传统分类方法,通常将免疫抑制剂按其化学结构分为7类,即:(1)烷化剂: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2)抗代谢类1)叶酸拮抗剂:如甲氨蝶呤。2)嘌呤拮抗剂:如硫唑嘌呤。(3)抗生素类:如......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与副作用
60

生物反应调节剂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是一些能修饰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它包括: 增强、调节和恢复机体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活性成分,如灭活病毒或细菌、细菌脂多糖......

生物反应调节剂
61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微小动、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在此处进行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微循环发生障碍,组织血流量供应不足,由此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致使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改善和调节微循环药物
62

免疫生物制剂是指一系列能够用于修饰正常或病理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一般而言,免疫生物制剂的设计是针对那些能调节淋巴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或细胞因子作用等途径的激动......

免疫生物制剂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63

光分离,個为体外光化学疗法(extracorporeal photochemotherapy,ECP),是基于提取光敏细胞作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治疗方法。ECP包括如下3个步骤: 抽取已口服光敏物质8-甲氧基补骨脂......

光分离置换法(ECP、体外光化学疗法)
64

血浆置换疗法通过离心分离血浆,弃去血浆中的病理成分(有毒物质、病理性自身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等),再将血细胞及其他保留成分以及与废弃血浆等量的置换液混合输回患者体内,从而......

皮肤病的血浆置换疗法
65

在20世纪70年代,免疫球蛋白(immuno globulin)肌内注射已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综合征。在20世纪80年代,此制剂经改良后可作静脉滴注,从此较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

免疫球蛋白疗法治皮肤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66

皮肤病的物理治疗是利用声、光、电、热和水等各种物理因子来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虽然物理因子固定不变,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因子不同的特性以......

电疗(直流电及电离子透入、高频电外科)
67

冷冻治疗是应用低温作用于病变组织使之发生坏死或诱发生物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因其简便易行,故在皮肤科广泛应用。作用原理1.组织坏死作用 低温可通过以下几个方......

皮肤的冷冻治疗(原理、方法及适应症和禁忌症)
68

光的基本特性光是一种有着电磁波和粒子流二重性的物质,其具有波长、频率、反射、折射、干涉等电磁波的特性,又有能量、吸收、光电效应、光压等量子的特性。光谱是电磁波谱中的......

皮肤的光疗法(红外线、紫外线、光化学)
69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利用光动力反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方法,其原理是病变处细胞摄入光敏剂后,在特定光源作用下发生反应,产生氧自由基、单态氧等物质,......

皮肤光动力疗法
70

水疗是皮肤科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的温度和清洁作用,以及加入水中药物的作用而起到治疗皮肤病的效用。作用机制 清洁作用:①清洁皮肤,提高机体抗菌能力;②在外用......

皮肤水疗法
71

激光(light ampl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laser),意为“受激辐射所产生的光放大”,“laser”是由上述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所连成。激光......

皮肤的激光疗法(详解)
72

强光,也称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或脉冲强光,它属于非相干光,而不是激光。产生原理和特性:强光是以一种高强度光源(多用氙灯)所产生的光线,经过聚焦和滤光后形成一种波长......

皮肤的强光治疗(强脉冲光、IPL)
73

随着激光和皮肤美容外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放射性治疗副作用(特别是远期副作用)的认识,该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范围已日渐缩小,尤其是对良性皮肤疾患的治疗控制更加严格。但对有些皮......

皮肤的放射疗法
74

心身疾病过去人们习惯于把皮肤病看作是单纯由内外界与生物体相关联的因素(例如过敏因素、感染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引起的皮肤组织损伤性疾病。其实不然,对于许多皮肤病如湿疹、银......

皮肤病的心理治疗
75

溶液(solution)粉剂(pulvis)洗剂(lotions)混悬型洗剂乳剂型洗剂溶剂型洗剂酊剂(tinctura)醑剂(spiritus)擦剂(linimentum)油溶液处方醇溶液处方乳浊液型擦剂油剂(oleum)乳剂(emulsio)水包油......

皮肤外用药处方大全(16类137种)
缩/展 搜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