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由于DNA 的重组交换、点突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转座子插入等,使得世界上除了单卵双生子外,没有两个个体的DNA 组成是完全相同的,DNA多态性才有可能真正揭示生物的多态性及疾病的发生。RFLP 是指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不同个体的DNA 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 片段,因为酶切位点的变化使得酶切后的DNA 片段长度发生了改变,从而某位点上的DNA 片段在电泳检测时就会出现泳动行为上的改变。 第三代DNA 遗传标记是1996年由美国E S Lander 提出来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ingle nucleotide poly morphism,SNP),它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类DNA 标记。SNP 是人类基因组中最丰富的遗传变异,人类所有群体中存在大约1500万个SNP 位点(稀有SNP 位点的频率至少为1%),平均约每300~600bp 存在一个碱基突变。目前除了传统的PCR‐RFLP 的基因分型方法外,许多高通量SNP 检测方法(如荧光标记PCR、基因芯片等)应用到SNP 的基因分型中,使得这类标记的检测效率大大提高。人们之所以对SNP 如此感兴趣,一是因为SNP 是疾病易患性、外显性、抵抗性以及药物反应性等生物学性状差别的重要遗传学基础,二是因为可以利用这种高密度的多态性标志进行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关联分析。此外,由于SNP 较之STR 更稳定,且检测方便,易于自动化操作,因而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标志。一个染色体区域可以有很多SNP 位点,但是只用少数几个标签SNP,就能够提供该区域内大多数的遗传多态模式,这样将大大减少用于基因型与疾病关联分析中的SNP(图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