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由药物直接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一百多年前已有因服用奎宁后导致急性、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停用药物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再次用药则血小板又减少。本章还将就输血后紫癜、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和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进行阐述。
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T)由Gollub 和Ulin于1962年首先报道。George等综合1976~1989年文献报道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在2169例使用肝素的患者有113例发生了HIT,发生率约5%。骨
2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NAT)发生率较低,为1/1500~5000个新生儿,本病与母婴Rh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类似,但第一胎即可发病。
3输血后紫癜(post- transfusion purpura,PTP)相当少见,最早由van Loghem报道,至今已有200余例报道,国内有少数报道。其特征是输注含血小板成分血液后约1周患者突发血小板减少,其严重
4Morris等1982年首次报道健康男性同性恋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以后在静脉药物成瘾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其相关性疾病、血友病患者也发现了类似的变化。血小
5此病比较少见。自Dammer等1920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至今文献报道的病例仅50余例。国内有个别报道,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收治了4例。病因不明。本病的特点是周期性发生血小板减少,多
6根据遗传方式可将先天性及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分为三类:一、伴性隐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Wiskott- Aldrich综合征。 单纯性(isolated)血小板减少症。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小
7获得性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cquired pure amega- karyocy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临床上相当少见。其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
8妊娠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较常见,其发生率约为6%。较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假性血小板减少;②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③ITP;④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⑤先兆子痫和HELLP综合征;⑥DIC;⑦
9病毒性感染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多种病毒包括EB病毒、微小病毒B19、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风疹病毒、HIV- 1、巨细胞病毒等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一、
10本病由Kasabach和Merritt于1940年首先描述,是指由于巨大海绵窦状血管瘤导致血小板减少。虽然多数病例均在婴儿期发现,但血小板减少可到儿童甚至成人后才变得明显。1.发病机制:
11本病的特征为: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和产生率明显降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本病,但多伴有贫血或白细胞减少。除血小板无效生成外,约1/3至半数患者尚有
12大量失血后,给予患者输注大量库血,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库血中出现血小板凝集因子,有用库血后引起微血管栓塞的报道;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输血量直接相关
13因血小板在37℃以下贮存时,其黏附性增高、肿大、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但若在低温环境下过久,则血小板可发生聚集,释放二磷酸腺苷,造成不可逆性聚集。在体内可发生类似的变化,引起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