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
1 | 答:尿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出现,尤其是对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诊断会有一定帮助。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各异,常呈全身过敏表现,暂时性与用药或感染有关的急性肾衰伴或不伴少尿,常见药...... |
![]() |
2 | 答:嗜酸性粒细胞较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略大,占白细胞总数的0.5%~5%,数量虽较少,但可见于血涂片。正常形态特征是: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4mu;m;胞核常分2叶,眼镜形、八字形,少见分为3~4...... |
![]() |
3 | 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专用稀释液具有多种作用:①保护嗜酸性粒细胞成分的作用(如丙酮、乙醇),使嗜酸性粒细胞膜完整、无破损现象;②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破坏成分的作用(如碳酸钾...... |
![]() |
4 | 答: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极低,只占外周血白细胞的0.4%~8.0%(仪器法生物参考区间),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乘以白细胞计数可间接计算得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但相对误差较大。因...... |
![]() |
5 | 答: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E使嗜碱性...... |
![]() |
6 | 是一组病因不明,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胸腹部广泛密集红斑、丘疹,皮肤干燥同一病人,后背部皮损,瘙痒剧烈同一病人,腰臀部皮损...... |
![]() |
7 |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又称嗜伊红淋巴肉芽肿或Kimura病,于1937年首先由金显宅报道。病因病理本病的病因不清。有学者报告...... |
![]() |
8 | 2001年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归入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近年来,随着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MPD分子机制的认识,2008...... |
![]() |
9 | 木村病(Kimurarsquo;s diseas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炎症性疾病。本病由我国金显宅在1937年首先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以“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unusual g...... |
![]() |
10 | 胃肠道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60%患者为男性,病因不明,可能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前常有进食某种食物的历史。炎症主要累及消化道(以胃和小肠最多见)黏膜、肌层及浆膜层,可见广...... |
![]() |
11 | 这是一组并不少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但病因尚不确切。临床特点是咳嗽、胸闷和气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X线检查肺部有斑片云雾状的散在或游走性浸...... |
![]() |
12 |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又称为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下文有关本疾病的缩写多采用HES),是一组少见的以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生成...... |
![]() |
13 | 嗜酸性粒细胞由髓系祖细胞在IL-3、IL-5及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促嗜酸细胞生成素作用下,逐渐发育分化成熟。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5%、...... |
![]() |
14 | 继Paul Ehrlich于1879年首次确认了嗜酸性粒细胞以来,其后的100年间,对由血液和(或)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相关性疾病进行了广泛的分类。特别是近25年,人们对嗜酸性粒细胞...... |
![]() |
15 | 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在生活6~12小时后就渗出血管,并迁移到组织,然后以一种尚不明了的机制可生存数天,以后的命运不得而知。近年用体外培养的嗜酸性粒细胞对其归宿做了研究...... |
![]() |
16 | 嗜酸性粒细胞的能源主要是葡萄糖,抑制糖酵解即可破坏该细胞的功能反应,用C5a或合成的FMLP等强趋化物质刺激该细胞可诱导葡萄糖的跨膜输送。静息的嗜酸性粒细胞其氧代谢水平高...... |
![]() |
17 | 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管外区域,如皮肤、消化道和支气管黏膜等组织,即使在生理条件下也是如此,且以支气管黏膜处最多。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往往随其分布部位、细胞自身...... |
![]() |
18 | 肾上腺类固醇(adrenal steroid)和ACTH可引起人嗜酸性粒细胞缺乏症,并阻抑外源性蛋白诱发动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其机制仍不清楚。用嗜酸性粒细胞溶解来解释并不令人信服,因为实...... |
![]() |
19 | 正常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只在骨髓中生成。骨髓早幼和中幼嗜酸性粒细胞是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有丝分裂指数,2%),晚幼嗜酸性粒细胞和较成熟的类型通常被看作是有丝分...... |
![]() |
20 | 除了毒杀寄生虫和参与超敏反应的调节外,近年对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中的作用也受到关注。甲状腺炎、肺结核、真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霍奇金淋巴瘤和某些肿瘤进程,均可引起循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