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管外区域,如皮肤、消化道和支气管黏膜等组织,即使在生理条件下也是如此,且以支气管黏膜处最多。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往往随其分布部位、细胞自身密度和刺激因子类别不同而呈现“多异性”。Sedgwick(1992)发现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支气管肺泡处的嗜酸性粒细胞获得3种不同密度的细胞亚群,经FMLP刺激后有超氧化物生成,对胶原和内皮细胞层的黏附性均比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高,且有较高的CD11b/CD18复合体表达和较高的胞内Ca2+浓度,表明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与分布有内在联系。

正常人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不超过0. 4×109/L,平均值为0. 12×109/L,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但文献报道略有出入。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经过6~12小时的循环然后渗出血管进入组织中,此后的生命周期无以知晓。有一种促嗜酸性粒细胞生成素样物质可以调节嗜酸性粒细胞维持在正常水平,这种情况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水平的作用很相似。

一天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会有变化,夜晚的计数一般偏高,午间则偏低,但也有报告指出变化无固定模式。情绪紧张往往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而运动可使其短暂增高,女性中月经周期对其计数也有影响。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