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只在骨髓中生成。骨髓早幼和中幼嗜酸性粒细胞是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有丝分裂指数,2%),晚幼嗜酸性粒细胞和较成熟的类型通常被看作是有丝分裂后的成熟期细胞。成熟嗜酸性粒细胞自骨髓中移出的途径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同,而且当机体急需时它可及时动员募集。

正常情况下只有1%的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循环。由于在胸导管淋巴和淋巴结中有嗜酸性粒细胞,从而可知其循环路线不同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和成熟程序则与中性粒细胞相似,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骨髓中储存若干天后再释放。对正常人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其在骨髓中的平均转换时间约为9天,而有丝分裂后转换时间则为2. 5天。狗的嗜酸性粒细胞半循环时间约为30分钟,而它的中性粒细胞半循环时间为4~6小时。曾报告嗜酸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要比中性粒细胞者长得多。但尚未见有对正常人的嗜酸性粒细胞T1/2作测定的材料。嗜酸性粒细胞首先出现于皮肤、肺和消化道,它可能直接或通过淋巴隙道参与呼吸道或消化道的分泌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不再回到血液中,但已发现两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以再循环。

啮齿动物静脉注射3H-胸腺嘧啶后,最初只有早幼和中幼嗜酸性粒细胞被标记,但标记指数较中性粒细胞系列稍高,骨髓中未分裂的嗜酸性粒细胞的标记在4小时内出现。大鼠的中幼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约为40小时~3天,骨髓总运行时间(transit time)为5. 5天。从标记前期细胞的DNA到血液中出现标记细胞的最短运行时间称作浮现时间(emergence time),其在种与种之间有差异性,如小鼠的嗜酸性粒细胞为36小时,大鼠为24~67小时,而在豚鼠中则为60小时。与中性粒细胞相比,嗜酸性粒细胞的浮现时间较短,为20~24小时。啮齿动物中,从标记骨髓中的中幼粒细胞到血液中出现放射性高峰的平均转变时间为3~4天。已有人对嗜酸性粒细胞循环动力学作过精确测定,并对骨髓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也做了测定。豚鼠的情况是,血中每有1个嗜酸性粒细胞,骨髓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估计要在300~400之间。若用区群的相对大小来划分,则早期型为50,晚幼嗜酸性粒细胞为50,杆状和分叶核粒细胞为300,而循环的嗜酸性粒细胞则为1。在另一些研究中指出,大鼠仅10%的嗜酸性粒细胞是成熟型;另一报道指出,约2/3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是未分裂的。

正常人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成熟和浮现时间也要比中性粒细胞短,约为13小时,但其DNA的合成时间则几乎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同。但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动力学特性与中性粒细胞的相似,其浮现时间为3~4天,平均转换时间为9天。

对动物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周转时间估算为24~35小时。持续输注3H-胸腺嘧啶于大鼠,发现标记的嗜酸性粒细胞以T1/2时间为8~12小时的速度大量地离开血液进入组织中。单向标记后可观察到它们又以T1/2为6. 7小时的速度并以指数方式消失。人和啮齿动物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时间已有报道。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用放射性镉研究发现,其动力学有几种不同类型。其中1例患者的T1/2时间约为5小时,其他3例的标记细胞则在前3小时内即已消失,接着又重新进入并缓慢地消失(T1/2=44小时)。

对嗜酸性粒细胞死亡的了解并不比对中性粒细胞的了解多多少。人的嗜酸性粒细胞还可在唾液和结肠中发现,它在啮齿动物的消化道中含量很多,而且在此存活超不过6天。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