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梭形细胞痣(spindle cell nevus)、上皮样细胞痣(epitheloid cell nevus)、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痣(spindle cell and epitheloid cell nevus)、斯皮茨痣(Spitz nevus)、幼年
1痣(mole)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又名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色痣、细胞痣(cellular nevus)、痣细胞痣(nevocellular nevus,nevocytic nevus)。本病常见,几乎每人都有,从婴
2蓝痣是真皮黑素细胞局限性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1906年Tieche首先报道,又称蓝神经痣(blue neuronevus)、色素细胞瘤(chromatophoroma)等。有两种不同类型:普通蓝痣及细胞蓝痣。病因
3本病又称斑点状黑子(speckled lentigines),也被译为斑点状黑子样痣(speckled lentiginous nevus)。本病与日光暴露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特定好发部位,皮肤与黏膜均可发生。皮损
4内源性非黑素色素沉着系指除黑素以外,在体内有很多代谢物若过剩或以异常形态或部位存在时,以及由于代谢原因生成的一些物质均可引起皮肤颜色的改变,如胡萝卜素血症(carotenemia)
5本病是皮肤血管瘤合并黑素细胞痣或表皮痣的一种综合征,1947年Ota首次报道,一般出生时即有。色素和血管痣性皮损的形成是由于胚胎期神经嵴的血管舒缩神经细胞和黑素细胞发育异
7Kalter等于1988年首次命名本病。线状和旋涡状痣样过度黑素沉着是以沿Blaschko线分布的线状和旋涡状的过度色素沉着以及黏膜、眼睛和掌跖不受累为其临床特点(图3-27-36,图3-27-
8人体皮肤颜色各不相同,与种族、年龄、性别、外界环境以及某些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皮肤颜色的主要决定因素有:皮肤内各种色素的含量,包括皮肤内黑(色)素、类黑(色)素、胡萝卜素以及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