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痣是真皮黑素细胞局限性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1906年Tieche首先报道,又称蓝神经痣(blue neuronevus)、色素细胞瘤(chromatophoroma)等。有两种不同类型:普通蓝痣及细胞蓝痣。

病因及发病机制

在胚胎发育期间,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动过程中,发生异位,聚集、停留在真皮内。其蓝灰色调是由于廷德耳效应(Tyndall effect),即可见光的长波部分透入真皮深部时被黑素吸收,而短波部分(蓝光、紫光)穿透力弱,被皮肤散射折回至皮肤的表面所致。有认为细胞中黑素体数量、黑素化程度对此蓝色调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症状

普通蓝痣即Jadassohn-Tieche蓝痣(blue nevus of Jadassohn-Tieche),又称天蓝痣(nevus ceruleus)。过半数皮疹位于手背、足部,而四肢、腰、臀等部位亦可发生,偶可发生于口腔黏膜、阴道及子宫颈。为直径3~10mm,多在5mm内的蓝色、灰蓝色或铁青色结节,圆顶,表面光滑。孤立分布,通常为单个,偶见多发。边界清楚。出生时即有,或儿童期起病,也有在60~70岁时才出现。本型蓝痣生长缓慢,终生不退,不会恶变。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5倍。

蓝痣症状:多数灰蓝色小结节,边界清楚,散在不融合,直径2~6mm。本病通常为单个损害

多数灰蓝色小结节,边界清楚,散在不融合,直径2~6mm。本病通常为单个损害

细胞蓝痣(cellular blue nevus)好发于臀部和骶尾部,损害通常是一个大而坚实的结节或斑块,直径在1~3cm或更大,蓝色或蓝黑色(铁青色),表面光滑或高低不平而呈多叶状,界限清楚。损害偶可发生在先天性色痣上。女性较多。较易演变为黑素瘤,或突然增大或溃疡,发生恶变。

蓝痣可与痣细胞痣联合且在组织病理上能分辨出两种痣细胞,即具备细胞学上的双相性,称其为联合型蓝痣。

组织病理

在普通蓝痣,表皮正常,真皮深部有大量长梭形黑素细胞,聚集成束,细胞长轴与表皮平行,胞质充满色素颗粒而看不清细胞核。尚可见到纤维细胞和噬黑素细胞数量增加。与蒙古斑比较,扁平的黑素细胞更丰富。在细胞型蓝痣,真皮黑素细胞除有树枝突外,有的表现为较大的梭形至椭圆形的黑素细胞聚集成岛状,可深达皮下组织,间有散在噬黑素细胞。有时可见痣细胞内无黑素或偶见色素颗粒的无色素型蓝痣。

诊断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容易诊断,需与色素痣和恶性黑素瘤鉴别,色素痣无特殊的蓝色;恶性黑素瘤通常较晚发病,不呈蓝色,而且组织病理变化不同。

治疗:若皮损直径<1cm,且多年无变化者,可不必治疗。若原有的蓝痣结节突然增大,或蓝色结节直径>1cm者,应切除并行病理检查。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