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西水痘样疹:病因、症状表现、治疗详解

  1. 首页
  2. 皮肤病学
  3. 皮肤病治疗大全
  4.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5. 疱疹病毒性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症首由Kaposi(卡波西)于1854年所描述,其特点为在特应性皮炎或其他某种皮肤病损害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脐窝状水疱性皮疹,当时他未弄清病因。后来发现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天花病毒及柯萨奇A16病毒皆可引起此种皮疹,以HSV-Ⅰ感染最常见,通常命名为疱疹性湿疹,其他尚有种痘性湿疹及柯萨奇湿疹等名称。

本症的基础皮肤病大多是特应性皮炎(包括新近痊愈的患者),偶尔可发生于脂溢性皮炎、脓疱疮、疥疮、落叶性天疱疮、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鱼鳞病样红皮症、Darier病、蕈样肉芽肿样、Sézary综合征、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或其他炎症性皮肤病等。局限性皮肤损害可能由病毒局部播散引起,广泛性皮肤损害病毒可能由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通过血行播散全身,皮肤的损伤可由外伤引起,也可由美容治疗如皮肤消磨、激光治疗等引起,原发部位的自家接种,可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患者免疫功能基本正常,也有免疫功能不全的报道,如IgG2缺乏症,但免疫功能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尚不明了;局部或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与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但不一定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岁以内的儿童及20~30岁的青年人。严重的广泛性皮肤损害病例,感染病毒后,经过约10天(5~19天)的潜伏期,可出现高热、全身不适、嗜睡等中毒症状。第二天就开始发疹,突然发生大量群集的水疱,迅速变为脓疱,也可先发生小红色丘疹,而后很快变为水疱、脓疮,基底明显红肿,部分疱顶有脐窝状凹陷。2~3天后损害可互相融合成片,但其附近仍有散在性典型皮象,有的皮疹可为出血性。皮疹多局限于面部(图3-1-15)、肩部或臀部等原有皮肤病部位,也有少数可发生于正常皮肤上,甚至为全身性。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疼痛。发病后5~10天内,皮疹相继成批出现。经8~14天到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皮疹渐渐干燥结痂,留有色素沉着及浅表性瘢痕而愈,全身症状也逐渐减轻而消失。少数病例病情继续加重,出现致死性、系统性感染。合并症可有结膜炎、角膜炎或角膜溃疡、脑炎、中耳炎、肺炎、便血、尿闭或婴儿坏疽性皮炎等。

在湿疹上突发密集小。水疱,脓疱,基底明显红肿,部分疱顶有脐凹,部分皮疹干燥结痂

图3-1-15 在湿疹上突发密集小。水疱,脓疱,基底明显红肿,部分疱顶有脐凹,部分皮疹干燥结痂

局限性感染者,皮损局限在原有皮肤病处,易误诊为继发性细菌感染,但典型的脐窝状凹陷性水疱,继而出现糜烂是本病的特点,且常常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患者常有低热、附近淋巴结肿大。病情有自限性。

血象变化,常有白细胞减少,合并感染时略见增高。

本病易反复发作,但复发者一般较初次发作时轻,也有复发时加重者。

组织病理:在表皮内或表皮下可见水疱或脓疱,并有网状和气球状变性,疱疹性湿疹常有多核的上皮细胞,而牛痘性湿疹则无。在真皮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中以中性粒细胞较多。由于原来有炎症性皮肤病的基础,加上病毒感染后,其炎症复杂化,故常难以发现包涵体。

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原有炎症性皮肤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生多数脐窝状水疱和脓疱,有单纯疱疹等病毒接触史,并伴有全身症状,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需与原有炎症性皮肤病继发感染相鉴别,后者表现为原有皮损加重,出现脓疱,无典型的脐窝状凹陷性水疱,抗生素治疗有效。

预防及治疗

  1. 加强宣传教育,有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的患者,应避免与单纯疱疹患者接触。本症患者应当隔离,以免传染他人。
  2. 加强护理,积极进行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原发病治疗可按原治疗方法进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要在皮损愈合后施行。
  3. 本病一经确定诊断,应尽快给予抗病毒治疗,病情严重者予静脉内输注阿昔洛韦,病情相对较轻者也可口服阿昔洛韦或其衍生物,如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用法和剂量同单纯疱疹治疗。可用磺胺、抗生素等制剂以控制细菌感染。也可用丙种球蛋白肌内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6mL。亦有人认为美替沙腙(methisazone)对牛痘性湿疹有较好的疗效。
  4. 局部疗法以消炎、收敛、抗菌、防止混合感染为原则,可用0.1%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或1%新霉素霜、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等抗生素外用。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