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肤病的诊断依据

  1. 首页
  2. 皮肤病学
  3. 皮肤病治疗大全
  4.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5. 认识病毒感染与皮肤病

病毒感染后目前大多数是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临床诊断常常是推测性的,缺乏病因学依据,在患者一般情况允许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定感染病毒的类型,特别是在早期妊娠孕妇出现皮疹时显得尤为必要,因为早期妊娠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微小病毒等,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致命的影响。近年来简化的病毒分离技术和血液学诊断方法、尤其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如核酸印迹、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子杂交等方法,具有很高的病毒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病毒感染的可疑病例进行确诊、选用药物和判断预后均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以往有些原因不明的“发疹性疾病”也逐渐弄清了有关的病毒病因。当然病毒的分离、检测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也需要有经验的微生物学家的帮助。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有些已经相当简便、快速,如羊痘、乙型肝炎病毒的确定可在获取标本的当天完成,单纯疱疹病毒的组织培养可在24小时内获得结果,与之相反,如果进行动物接种分离病毒,可能需要数周才能得出诊断,因此,对疑似的不同病毒感染,需要根据病毒检测指南,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病毒检测,以便尽快获得检测结果,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供选择:

  1. 病毒培养分离是传统的病毒诊断“金标准”,目前常常采用细胞培养分离,偶尔也用受精卵接种、动物接种培养分离。
  2. 组织病理检查观察组织标本中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组织病理改变,如感染角质形成细胞中形成的包涵体、疱疹类病毒感染后形成的气球样细胞等。
  3. 电镜观察 通过病毒形态分析确定病毒类型。
  4. 病毒抗原检测 可应用免疫荧光、放射免疫法进行。
  5. 病毒核酸检测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分子杂交、PCR等方法,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序列。
  6. 血清学(病毒抗体)检查 通过监测血清中抗体滴度的升高、或特异性抗体,如IgM、低亲合力IgG,来确定病毒感染的存在。

所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都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病毒培养分离的标本要在疾病早期采集,疾病后期特别是抗体产生后,标本中活病毒量会明显下降。
  2. 采集的所有标本要及时送检,最好保存在病毒运送保存液中,如果送检时间估计超过1小时,最好冷藏保存运送。
  3. 脑脊液最好冷冻保存运送。
  4. 疱液可用毛细玻璃管或消毒针尖采集,也可用消毒棉签采集;皮肤活检标本最好置保存液中运送;干燥痂皮放置在无菌玻璃瓶中送检。
  5. 尿液标本价值不大,而且需要特殊的保存液保存运送;大便标本需要数克放置在消毒容器中送检。
  6. 成分血液标本,如白细胞、血浆、血清,一般供PCR检测使用,根据被检测病毒核酸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供囊膜病毒培养分离的血液标本,最好冷藏运送,及时处理,或快速冷冻至-40℃以下,否则病毒会被抗体灭活。
  7. 特殊病毒标本的采集前,最好先咨询微生物学家和相关实验室。
  8. 血清学抗体检查标本的要求:供检测血清抗体的标本一般需要采集两份,第一份在发病初尽早采集,第二份在发病后10天左右采集,以供对照血清中抗体滴度的改变,获得明确的诊断;若病毒感染后机体能快速产生抗体,如风疹病毒感染,发疹后5天即可采集第二份标本。由于有些微生物间存在相似的抗原,一般公认的诊断标准是前后两份血清标本抗体滴度需升高4倍以上,方可确定诊断。单份血清标本出现高滴度某种抗体,可高度怀疑某种病毒的感染,但如果患者近期内感染过这种病毒就容易造成误导;在风疹病毒及其他一些病毒感染时,如单份血清标本中出现特异性IgA、IgM抗体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HIV感染和其他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存在不确定性,血清抗体检测并不可靠,因此不能依据血清抗体检测确定诊断。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pfb/linchuang/bingdu/renshi/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