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表皮痣(Epidermal Nevus)

    表皮痣(Epidermal Nevus)于1863年由von Baerensprung首先描述,称之为单侧痣,又名线状表皮痣、疣状痣、疣状线状痣等,同病异名达数十种之多。本病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

    1
  • 尼格利色素细胞痣

    尼格利色素细胞痣(Naegeli Chromatophore Nevus)又称多汗-皮肤色素沉着-毛囊角化病-牙釉质发育异常(hyperhidrosis-skin pigmentation-keratosis pilaris-enamal dysplasia)、色

    2
  • 白色海绵状痣

    本病是皮疹的黏膜部遗传性角化症,又称坎农综合征、先天性白色角化病或遗传性白色角化病。因有褶皱,故又称家族性白色黏膜皱襞发育不良、白色褶皱性齿銀口腔炎,或白褶皱病。

    3
  • 无色素性痣(脱色素痣)

    1884年Lesser首先报道本病并取名为无色素痣。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局限性白斑,又称脱色素痣(nevus depigmentosus)。本病病因不明。根据本病的先天发病,没有家族史,损害局限

    4
  • 贫血痣

    贫血痣少见,其人群患病率不详。女性多于男性。在出生时或儿童时期发生,亦可晚发,终生不退。一、病因贫血痣是一种血管组织发育缺陷,不是结构上的变化,而是一种先天性功能异常,患处

    5
  • 发育不良痣

    本病1978年由Clark首先报道,倾向于家族发病。同年Lynch等称其为家族性非典型性多发痣-黑素瘤综合征(femilial atypical multiple mole-melanoma syndrome),又称Clark痣(Clark nev

    6
  • 气球细胞痣

    本病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后天性色痣,临床表现与其他色痣类似,常发生于头、颈、躯干、上臂和足部,表现为单个淡褐色,稍隆起的柔软丘疹,1~5mm大小。组织病理示混合痣或皮内痣,可见

    7
  • 甲母痣

    甲母痣系指甲基质中的交界痣,其色素溢出至甲板,并随着甲板的生长而向前推移至甲缘,在甲板上呈现稍隆起的纵行的棕黑色条纹。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一旦出现,持续不退,少数可恶变。甲板

    8
  • 结合膜痣

    结合膜痣又名睑分裂痣(divided lid nevi)、先天性分裂痣(congenital divided nevi)。结合膜痣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变化与发生在皮肤上的色痣一样。系发生在上下眼睑的先天性小痣,

    9
  • 先天性色痣

    先天性色痣与色痣不同点是,出生时即有,不遗传。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大小差异大,小自几毫米,大至覆盖整个头皮、肩部、全背部或一侧肢体。损害直径在10cm内或小于患者手掌大小的称先

    10
  • 痣(色痣):即通常所说的痣(痣的医学解读)

    痣(mole)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又名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色痣、细胞痣(cellular nevus)、痣细胞痣(nevocellular nevus,nevocytic nevus)。本病常见,几乎每人都有,从婴

    11
  • 蓝痣

    蓝痣是真皮黑素细胞局限性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1906年Tieche首先报道,又称蓝神经痣(blue neuronevus)、色素细胞瘤(chromatophoroma)等。有两种不同类型:普通蓝痣及细胞蓝痣。病因

    12
  • 斑痣(斑点状黑子)

    本病又称斑点状黑子(speckled lentigines),也被译为斑点状黑子样痣(speckled lentiginous nevus)。本病与日光暴露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特定好发部位,皮肤与黏膜均可发生。皮损

    13
  • 色素性毛表皮痣

    色素性毛表皮痣又称Becker痣(Becker's nevus)、Becker黑变病(Becker's melanosis)、痣样黑变病(melanosis naeviformis)或迟发性扁平痣(nevus spilus tardus),是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性

    14
  • 颧部褐青色痣

    本病为颧部对称分布的黑灰色斑点状色素沉着,曾认为是太田痣的一个变种。1987年孙啟璟等首先描述本病。在他们调查的2677人中,发病率男性为0.2%,女性为1.2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太田

    15
  • 伊藤痣

    伊藤痣又名肩峰三角肌褐青色痣(nevus fuscoceruleus acromiodeltoideus)。由伊藤于1954年首先报道。除部位不同外,损害特征和病理改变与太田痣相似。色素斑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

    16
  • 太田痣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nevus fuscoceruleus ophthalmomaxillaris)、眼皮肤黑素细胞增生病(oculoderma melanocytosis),是太田于1938年首次描述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沿

    17
  • PUVA黑子(PUVA雀斑样痣)

    本病又被译为PUVA雀斑样痣,系指因接受长波紫外线及光化学疗法(PUVA)治疗者,在照射部位发生的局限性、大的不规则形斑点或持久性灰色斑点状色素沉着而似弥漫性黑子、痣样黑子。其

    18
  • 泛发性黑子病(泛发性雀斑样痣)

    本病又被译为泛发性雀斑样痣,系指从婴儿开始、间隙出现逐渐增多的多发性黑子。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有两种情况:发疹性黑子病(eruptive lentiginosis) 发疹快速且较突然,短短的

    19
  • 黑子(雀斑样痣)

    黑子系指皮肤或黏膜上的褐色或黑色斑点,又称雀斑样痣,我国古代医书称为黑子或黑子痣。皮肤的任何部位,以及皮肤黏膜交界处或眼结合膜均可发生。本病常见,为颜色一致的褐色或黑褐

    20
 21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