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颧部对称分布的黑灰色斑点状色素沉着,曾认为是太田痣的一个变种。1987年孙啟璟等首先描述本病。在他们调查的2677人中,发病率男性为0.2%,女性为1.2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太田痣相同。

临床症状

发病较晚,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8~1:17.7,20.9%~25%的病人有家族史。本病好发于颧部、颞部,少数可见于眼睑、鼻翼部,为圆形、椭圆形或不正形,边界比较清楚的粟粒至黄豆大小,孤立不融合的灰褐色、黑灰色或黑褐色斑点,数目不等,数个到数十个,平均10~20个,绝大多数双侧对称分布。眼和口腔黏膜无损害。患者无自觉症状。

颧部散在灰褐、灰蓝色色素斑点,两侧对称分布

颧部散在灰褐、灰蓝色色素斑点,两侧对称分布

诊断及鉴别

组织病理:表皮正常。主要变化在真皮上部,胶原纤维间散在细小梭形黑素细胞,长轴与胶原纤维平行。电子显微镜示真皮黑素细胞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各期黑素体。

本病诊断容易。主要与双侧太田痣、雀斑鉴别。太田痣临床少见,发病年龄早,大多在出生时或1~2岁前发生,皮损沿三叉神经眼、上颌支走行部位,大多为单侧性、融合性色素沉着,常合并有眼、口腔黏膜损害。在真皮部有较多黑素细胞,但其长轴与胶原纤维不一定平行。雀斑的发病年龄早,多在5岁以内发生,皮损为黄褐色斑点,相对较小,有明显的季节性,夏重冬轻,组织病理仅为基底层黑素增多。

预防及治疗

治疗同太田痣:医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均需顾及其美容效果。色淡而范围小者,可试用液氮冷冻、化学剥脱与皮肤磨削术等,部分病例可获较好效果。色深或范围较大者,对上述疗法疗效差,可选用染料脉冲激光如红宝石和Nd:YAG激光治疗,因其可透过表皮破坏真皮黑素细胞中的黑素颗粒,使其破裂,破裂的黑素体被吞噬细胞消除。术后不留瘢痕,可达较好美容效果。

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有报道认为太田痣是由于先天肾气不足,引起气血失调、气血淤滞所成,根据补肾气、活血法则,选用生黄芪、当归、白芍、熟地、桃仁、红花等。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3~4个疗程。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