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瘤(Basalioma)

基底细胞瘤又名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侵蚀性溃疡(rodent ulcer)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底细胞瘤可能从原始上皮性胚芽细胞衍生而来,主要由间质依赖性多潜能基底样细胞组成,向表皮或附属器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本病发生虽无明显原因,但与几个因素有关,好发于头皮、面部等暴露部位以及多见于户外工作和浅色皮肤者,与长期日光曝晒有关;往往可发生于慢性放射性皮炎基础上,在长期X线接触的部位发生放射性皮炎处易产生基底细胞瘤;长期摄入无机砷或含砷较高的饮水、食物等亦可发生此肿瘤;在烧伤瘢痕和其他瘢痕,以及某些错构瘤,如皮脂腺痣、疣状表皮痣等亦可作为基底细胞瘤的发生处。

临床症状

基底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老年人,50岁以上多见,很少发生在30岁以下者。男女发病数基本相等。多见于室外工作长期日光曝晒者,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主要在眼眦、鼻部、鼻唇沟和颊部多见,而非暴露部位少见。其损害多为浅表性皮疹。早期为一表面光亮的具有珍珠样隆起边缘的圆形斑片,表皮较薄,常可见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仔细观察尚可见雀斑状小黑点。也可表现为淡红色珍珠样苔藓丘疹或斑块。表面稍有角化,或伴有小而浅表的糜烂、结痂或浅表溃疡。发育成熟的损害通常可分为下列几型。

基底细胞癌症状:为红色稍隆起的斑片,上有增生性小黑点,表面角化

为红色稍隆起的斑片,上有增生性小黑点,表面角化

基底细胞癌患者面部症状:缓慢扩大的溃疡,周围绕以珍珠样隆起的边缘,中心有结痂。有浸润

缓慢扩大的溃疡,周围绕以珍珠样隆起的边缘,中心有结痂。有浸润

  1. 结节溃疡型:此型较常见,损害一般为单个,黄豆大小,浅褐色或淡灰白色半透明状,质硬,表面常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轻微外伤后易出血。结节通常缓慢增大,中央凹陷,常形成糜烂或溃疡。溃疡基底部呈颗粒状或肉芽状,易出血并覆以浆液性分泌物或棕色结痂,故典型的皮损为缓慢扩大的溃疡周边绕以珍珠样隆起边缘,呈蜡样或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参差不齐并向内卷起,此即所谓侵蚀性溃疡。溃疡时愈时破,并向周围或深部侵袭,边缘可继续扩大。严重者破坏局部软组织和骨骼,造成毁形。
  2. 色素型:与结节溃疡型不同点在于皮损有黑褐色色素沉着,自灰褐色至深黑色,但不均匀,边缘部分较深,中央部分呈点状或网状分布,有时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
  3. 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 本型罕见,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头面部,尤其是颊部、前额、鼻部、眼睑、颧部等,在颈部或胸部也可发生。常发生于外观正常皮肤或不适当治疗的基础上,表现为一种单发的、大小不一、数厘米至整个面额、呈扁平或稍隆起的局限性硬化斑块,边缘不清或清楚,呈不规则形或匐行性浸润,灰白色至淡黄色,生长缓慢。表面平滑且长期保持完整,似局限性硬皮病,少有破溃,最后才发生溃疡。
  4. 浅表型:较少见,多见于青年男性,好发于躯干等非暴露部位,特别是背部,也见于面部和四肢,表现为一个或数个,甚至达百个以上的红斑或脱屑性斑片,边界清楚,稍有浸润。生长缓慢,其大小由于向周围扩展而慢慢加大,斑片周围至少有一部分绕以细小珍珠样边缘或连续成线条样,呈线形、匐行性蜡样堤状边缘。斑片表面通常可见小的浅表糜烂、溃疡和结痂。愈后留瘢痕。
  5. 其他:基底细胞瘤中还可见某些罕见型:瘢痕性基底细胞瘤,常发生于面部,为浅表性结节状斑块,生长缓慢,中央或周围部分产生萎缩性瘢痕。另外还有纤维上皮瘤、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等罕见型。

以上各型中,以结节型最多见,其次为色素型。其发展缓慢,可在十多年内处于较稳定状态。除个别病例外,一般不发生转移。

组织病理

此瘤的特点为不对称,可与表皮相连,瘤细胞在瘤团块周边排列成栅栏状,中央无一定排列方式。其细胞具有特征性,细胞核大,呈卵圆形或长形,胞质较少,细胞之间无细胞间桥,其胞核与表皮基底细胞类似,表现非常一致,核有丝分裂象极少见。在肿瘤增生的同时,瘤块周围可见结缔组织间质增生、黏液变性等。

基底细胞瘤可分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两大类,未分化型又分为实体性、色素性、浅表性和硬化性四种,分化型又分为角化性、囊性和腺样等。此外,临床上所见色素型基底细胞瘤,有大量黑素。临床上结节溃疡型者,可为实体性、角化性或腺样基底细胞瘤。硬斑病样或纤维化性基底细胞瘤中,结缔组织增生甚著,瘤细胞往往呈窄细的条索状排列。在浅表型基底细胞瘤中,可见瘤组织呈蕾芽状或不规则状增生,附着于表皮的下面。

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改变:瘤细胞团块深染附着于表皮基底部(HE染色×100)

瘤细胞团块深染附着于表皮基底部(HE染色×100)

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改变:瘤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编织状,有多数黑素

瘤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编织状,有多数黑素(HE染色×100)

诊断及鉴别

根据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本病诊断不难。临床上损害发展缓慢,边缘呈珍珠状或堤状隆起,一般没有炎症反应,多发生于面部和颈部是其特点。通常早期的基底细胞瘤难与老年性皮脂腺增生、角化棘皮瘤、鳞癌、寻常疣及传染性软疣鉴别,色素性基底细胞瘤有时被误诊为恶性黑素瘤,浅表性基底细胞瘤有时类似湿疹、扁平苔藓、Bowen病等,硬化型基底细胞瘤的质地似局限性硬皮病。最后主要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根据瘤体的大小、发病部位等具体情况可采用放射治疗、外科切除和化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1. 放射治疗:因该肿瘤对放射线敏感,一般都采用X线治疗,主张分次小剂量照射,持续数周。可以明显地减少坏死与瘢痕,特别适合于老年人不愿手术者。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者以及复发病人不采用放疗,因对放射线不敏感。
  2. 外科疗法:全层切除后植皮效果较好,应注意范围与深度。特别是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需要广泛的外科切除或做Mohs外科手术切除术。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