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唾液腺肿瘤较少见,占唾液腺肿瘤的2%~5%,多发生在5岁以后,而先天性唾液腺肿瘤更少见。成涎细胞瘤(sialoblastoma)是罕见的先天性或围产期婴儿发生的唾液腺肿瘤。目前英文文献上报道约40例。Vawter和Tefft于1966年首先报道2例发生在腮腺的先天性病例,称之为胚组织瘤(embryoma),也有人称为先天性基底细胞腺瘤(congenital basal cell adenoma)、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基底样腺癌(basaloid adenocarcinoma)、先天性杂交性基底细胞腺瘤-腺样囊性癌(congenital hybrid basal cell adenoma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单形性腺瘤(monomorphic adenoma)、低级别基底样癌(lowgrade basaloid carcinoma)。1988年Taylor将其称为成涎细胞瘤。由于此名称涵盖了该肿瘤的组织来源和肿瘤的部位,被大家所应用。在新版WHO分类中,成涎细胞瘤归入恶性肿瘤,反映了其行为具有侵袭性潜能。

推测该肿瘤来自于残留的胚细胞而不是基底储备细胞。肿瘤邻近的腮腺有异常胚胎发育改变如终末导管上皮细胞球的增生。

临床表现

多数肿瘤出生时即有或出现在生后不久。偶尔见2岁后诊断者。Dardick等最近报道了3例成人具有有相似表现的肿瘤。

男女之比为2∶1。肿瘤多发生在腮腺和下颌下腺,也有报道发生在异位唾液腺组织、颊部小唾液腺。有一例相似的肿瘤发生在眼睑上。有的病例同时发生肝母细胞瘤、先天性痣如器官样痣和皮脂腺痣。有些儿童在出生前超声检查时即被诊断。多数表现为颊部或颌下区肿块。肿瘤偶尔很大,皮肤发生溃疡。X线检查见肿瘤为膨胀性分叶状肿物。术前活检可诊断,对排除需要新辅助化疗的肿瘤如横纹肌肉瘤有帮助。

【大体病理】肿瘤为单个结节或多结节性(图7-293),最大径为1. 5~15cm。常常有部分包膜,可有局部的浸润性生长。肿瘤剖面黄白色、实性,偶有出血、坏死区。
【遗传学】研究少,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肿瘤细胞显示染色体异常:47,XX,和46,XX。伴有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环形染色体形成。

组织病理

镜下,成涎细胞瘤主要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肿瘤细胞胞质少,核圆形或椭圆形,单个或几个核仁,有的无核仁,核染色质细。可见稍成熟些的有粉红色胞质的立方性上皮细胞。肿瘤的细胞学特点在不同肿瘤可相差较多。有的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分裂像少(图7-294);也有的肿瘤的分裂像较多,细胞核多形性较明显,肿瘤组织发生坏死、浸润神经、血管等周围组织(图7-295~7-297)。在肿瘤的结构上,表现为重复大唾液腺的胚胎发育过程,反映了唾液腺发育表型和分化的各个阶段。在同一肿瘤中常常有不同的组织学结构,包括实性、多结节的巢和片状聚集的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原始的基底样细胞的表现,并且形成导管或导管样结构,蕾状结构和实性器官样巢,周围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也可见筛孔样区。有的肿瘤的形态结构上可表现为类似于良性的基底细胞腺瘤(图7-298)。肿瘤的间质可为不等量的疏松、黏液样的不成熟结缔组织或纤维组织。肿瘤邻近的腺体组织有发育异常的改变(图7-299)。

成涎细胞瘤:肿瘤大体标本成多结节样,切面灰白色(罗海燕分切、摄影)

图7-293 成涎细胞瘤:肿瘤大体标本成多结节样,切面灰白色(罗海燕分切、摄影)

成涎细胞瘤:肿瘤细胞大小一致,成团排列

图7-294 成涎细胞瘤:肿瘤细胞大小一致,成团排列

成涎细胞瘤:肿瘤细胞核分裂易见

图7-295 成涎细胞瘤:肿瘤细胞核分裂易见

成涎细胞瘤:肿瘤组织坏死

图7-296 成涎细胞瘤:肿瘤组织坏死

成涎细胞瘤:肿瘤侵犯周围腺体组织

图7-297 成涎细胞瘤:肿瘤侵犯周围腺体组织

成涎细胞瘤:肿瘤结构类似于良性的基底细胞腺瘤,细胞团中央有导管分化

图7-298 成涎细胞瘤:肿瘤结构类似于良性的基底细胞腺瘤,细胞团中央有导管分化

成涎细胞瘤:肿瘤周围腺体组织发育异常,有导管扩张、腺泡分化不成熟(插图)

图7-299 成涎细胞瘤:肿瘤周围腺体组织发育异常,有导管扩张、腺泡分化不成熟(插图)

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将该瘤分为分化好的和分化差的2种:肿瘤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大小一致的细胞巢、有小导管成分、间质丰富、分裂像罕见为分化好的;细胞成分丰富、边缘浸润性、中心坏死、Ki67指数高、间变性基底样细胞、血管侵犯为分化差的。

Gnepp等提出的分级方案是:①高分化(一级),包括基底细胞亚型以及无细胞非典型性或浸润性生长者;②中分化(二级):伴浸润性生长,较明显的细胞的非典型性和坏死,但无神经或血管侵犯或转移性扩散;③低分化(三级)肿瘤有神经和血管侵犯、显著的细胞的非典型性。

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表达高、低分子量角蛋白(图7-300),特别是导管结构。还可表达S-100蛋白(图7-301)和部分肌上皮细胞标志物如SMA、CK14、调宁蛋白和p63。GFAP阴性。肌上皮细胞已得到电镜的证实。Ki67指数从3%~80%不等。还有1例肿瘤有血清胎甲蛋白水平高,肿瘤细胞亦表达胎甲蛋白以及成熟前期的中心体分裂。

成涎细胞瘤:肿瘤细胞团中央的呈导管样分化的细胞表达CK,免疫组化染色

图7-300 成涎细胞瘤:肿瘤细胞团中央的呈导管样分化的细胞表达CK,免疫组化染色

成涎细胞瘤:肿瘤细胞团的外围细胞等表达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图7-301 成涎细胞瘤:肿瘤细胞团的外围细胞等表达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预后

虽然发表的资料支持成涎细胞瘤的行为可能是侵袭性和恶性的,但病例少和随诊时间短使确切的预后判断困难。成涎细胞瘤有复发潜能(约20%),偶尔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即使其组织学表现为良性者也可发生。也有发生血行转移和致死的报道。关于此瘤的治疗,目前意见不同。多数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对于局部肿瘤难以手术者和远处转移的病例也有成功进行化疗的例子。如一例出生后3个月发病并且发生转移的腮腺成涎细胞瘤,肿瘤为侵袭性生长,多次复发、核分裂多、有细胞异型性、未能完全切除,采用了放疗和化疗(3. 5岁时)、6. 5岁、8岁时分别发生双肺转移。8. 5岁又发生一次肺转移。放疗化疗反应较好。目前患者17岁,肿瘤已消退7年。国内的1例术后3个月复发后,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肿瘤消退,随访21个月无复发。但由于病例较少,放疗和化疗的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