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肿瘤中含有囊性结构的恶性肿瘤较多,如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的乳头状囊性型、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囊腺癌(cystadenocarcinoma)是指不含上述肿瘤的囊性以外的其他组织学特征的、以囊性生长为主,常见囊内乳头的唾液腺恶性上皮性肿瘤。也称乳头状囊腺癌(papillary cystadenocarcinoma)、恶性乳头状囊腺瘤(malignant papillary cystadenoma)、产黏液腺乳头癌(mucus producing adeno-papillary carcinoma)、腭低级别乳头状腺癌(low-grade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palate)。此瘤并非少见,国内6所医学院校11 947例唾液腺上皮性肿瘤中乳头状囊腺癌有270例,占2. 3%。Eneroth报告的2328例唾液腺肿瘤中有52例,占2. 2%,其发病率仅次于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腺癌。国外也有报道占唾液腺肿瘤的1%以下。一般认为肿瘤起源于闰管上皮细胞或排泄管的基底细胞。

临床表现

据国外资料统计,囊腺癌约65%的病例发生在大唾液腺,腮腺最常见。其余的35%发生在小唾液腺,按发生频率依次为唇、颊、腭、舌、磨牙后区和口底。发病年龄分布广,为20~86岁,平均年龄约59岁。70%以上的患者大于50岁。男女均等。国内董绍忠等(1988)统计的69例中腮腺39例,占56. 5%;下颌下腺9例,腭8例,颊和唇各一例,舌下区2例,磨牙后区、牙龈和舌尖各一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5例,男女之比为2. 1∶1,就诊年龄12~78岁,平均就诊年龄42. 5岁,以30~59岁多见。平均病期3 ~7年。患者多数在发病两年之内就诊。

大多数囊腺癌表现为缓慢生长肿物。患者无症状或偶有疼痛和溃疡。可有近期生长加快并伴有疼痛,有的可发生面瘫。发生于小唾液腺的肿瘤,黏膜表面常完好,临床表现似黏液囊肿。腭部肿瘤表面常形成溃疡,可侵及骨、鼻腔和上颌窦。肿瘤表面光滑或结节状,软硬不等,部分有囊性感,边界不清,活动性较差。有1例舌下腺的病例报道,临床上类似于一个舌下囊肿。

大体病理

肉眼见囊腺癌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大小不等,最小直径为0. 8cm,最大直径14cm,平均3. 3cm。虽然有的肿瘤界限清楚,但肿瘤大多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剖面粉红色或灰白色,实性或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最大直径可达3cm,在较大的囊腔内有乳头状突起或有豆腐渣样物或含透明至褐色、有时为黏液的液体。有的剖面可见出血坏死。

组织病理

所有囊腺癌均有浸润性生长,常伴结缔组织增生性反应。特征为肿瘤细胞增殖成囊腔状或腺样结构,囊的大小不一、常常相互联通,小囊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图7-191、7-192)。腔内有许多分支乳头突入,乳头表面及囊壁被覆多层肿瘤细胞,排列紊乱,无极性(图7-193)。乳头结缔组织血管丰富。也有的不存在结缔组织乳头,而由肿瘤细胞增殖形成乳头状。有人统计见75%的病例含有明显的囊内乳头状结构。无囊内乳头状结构的不常见。实性肿瘤区也可见到,在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的样本中占28%(16例)。肿瘤细胞间可见小的钙化灶。肿瘤细胞也可形成大小不一的团块,团块内形成小囊腔,并有小乳头突入腔内,团块内瘤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病例见局部粉刺样坏死。此瘤的囊腔内可有脱落的肿瘤细胞,并可见胆固醇结晶裂隙,有的囊腔内含红染的黏液。许多囊可破裂,伴炎症反应。

衬覆囊性腔隙的肿瘤细胞最常见的是单层立方细胞,类似于闰管上皮,可以为双层和假复层,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多数嗜酸性,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可有核异型性或浓染,并见双核、多核及核分裂像。也可见柱状上皮、单层鳞状上皮和黏液细胞(图7-194~7-196)。此外,内衬上皮还可以显示透明细胞样、嗜酸细胞样和大头钉样。细胞核的多形性和非典型性从轻度、中度至重度不等。核分裂从无至30个/10HPF。因此囊腺癌表现为较宽的组织学谱,至少有部分肿瘤是高级别的。

囊腺癌:肿瘤浸润性生长达黏膜上皮

图7-191 囊腺癌:肿瘤浸润性生长达黏膜上皮

囊腺癌:肿瘤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乳头突起

图7-192 囊腺癌:肿瘤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乳头突起

囊腺癌:乳头表面及囊壁被覆多层肿瘤细胞,排列紊乱,无极性

图7-193 囊腺癌:乳头表面及囊壁被覆多层肿瘤细胞,排列紊乱,无极性

囊腺癌:乳头表面衬覆多层立方细胞或圆形细胞。偶见印戒样细胞

图7-194 囊腺癌:乳头表面衬覆多层立方细胞或圆形细胞。偶见印戒样细胞

囊腺癌: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有核异型性及浓染

图7-195 囊腺癌: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有核异型性及浓染

囊腺癌:衬覆乳头的肿瘤细胞呈黏液样,核分裂易见

图7-196 囊腺癌:衬覆乳头的肿瘤细胞呈黏液样,核分裂易见

囊腺癌的间充质为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常见玻璃样变性,其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7-197)。瘤组织大多无纤维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可侵犯神经(图7-198)、周围腺体、肌肉和血管,或侵入血管形成瘤栓。

囊腺癌:肿瘤间质见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

图7-197 囊腺癌:肿瘤间质见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

囊腺癌:肿瘤细胞侵犯神经

图7-198 囊腺癌:肿瘤细胞侵犯神经

董绍忠等根据肿瘤中团块的多少及囊腔乳头结构的相对比例将此瘤分为两种类型:①高分化型,以腺样、囊腔、乳头状结构为主,平均就诊年龄38. 6岁,5年生存率为81. 7%;②低度分化型,以团块和小囊腔为主,团块中央可见坏死。平均就诊年龄48. 8岁,约高于高分化型10岁,5年生存率为53. 3%。

【组织化学】囊腺癌部分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PAS和黏液卡红阳性颗粒,有的颗粒分布于细胞的近腔面部位。囊腔内的红染黏液对PAS、奥辛蓝及黏液卡红呈阳性反应。

【免疫组化】囊腺癌的免疫组化特点说明它是由呈导管分化的细胞构成的肿瘤。肿瘤细胞通常CK、EMA、CEA阳性,CA19-9和CA125也可阳性。

【超微结构】囊腺癌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呈立方状或不规则形。核圆形或不规则,位于瘤细胞的一侧或中部,核膜内陷,异染色质位于核膜内面,可见大小不等的核仁。胞质丰富,线粒体较大,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数量不等的分泌颗粒。细胞表面有较多短小的胞质突,突向管腔及相邻细胞之间的间隙内。

鉴别诊断

一、乳头状囊腺瘤:细胞分化好及无浸润性生长。

二、乳头状甲状腺癌转移: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有的肿瘤可见砂砾体。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可协助诊断。

三、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常呈多囊性和乳头状结构,但与囊腺癌不同的是有实性巢,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至少可以在局部区域得到证实。中间细胞和复层鳞状上皮分化不见于囊腺癌。

四、乳头状囊性型腺泡细胞癌:与囊腺癌的区别可能困难。如果有典型的腺泡细胞癌的区域(实性、滤泡、微囊型)或者有抗淀粉酶的PAS阳性颗粒可以证实腺泡的诊断。

五、唾液腺导管癌:肿瘤细胞大、有明显多形性的细胞核和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较高核分裂活性,与囊腺癌不同。高、低级别唾液腺导管癌典型的表现常常相似于乳腺导管内癌如筛状结构和罗马桥形成,这个结构特点一般不见于囊腺癌。此外,明显的粉刺样坏死和硬癌的侵袭性生长方式也与囊腺癌不同。

六、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有时可见灶性乳头状囊性区,但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主要特征是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多种多样的组织学结构如实性、管状、束状和筛状结构的混合存在,此外,常见同心圆状的靶心样的神经周侵犯,在囊腺癌少见。

预后

虽然WHO将囊腺癌分类为低度恶性肿瘤,但的确有个别病例为高级别的,易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后容易复发、发生淋巴结转移,少数患者可有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常为肺和骨。预后取决于肿瘤分级和临床分期。低级别和低临床分期的预后较高级别和高临床分期者好得多。因此治疗应根据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低级别和中级别肿瘤的治疗广泛切除,保证足够的边缘较合适,如果有淋巴结肿大加淋巴结清扫。高级别和晚期肿瘤再加辅助性放疗。

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的40例术后36个月均存活,平均随访59个月,3例局部复发,3例在就诊时既有淋巴结转移。1例在术后55个月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总转移率10%。Mostofi等的22例小唾液腺囊腺癌局部复发为27%,颈淋巴结转移23%。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也发生了肺和脊柱转移,死于诊断的20年后。

国内董绍忠等的69例研究中,47例有随访资料。其中复发19例,10例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还伴发肺和骨转移。10例死于肿瘤。25例无瘤生存。5年生存率为58. 6%。陈新明报道的22例中,8/ 12例高级别者复发;而低级别只有2/10例复发。此外,高级别者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3例分别在6个月、4年和9年死于肿瘤。低级别者未见转移,均无瘤生存。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632.html